1987年,邓公邀请球王马拉多纳来中国踢友谊赛,没想到对方却放话“不给三亿不去中国”,结果多年后马拉多纳却主动访华。
你有没有想过,世界足坛的传奇马拉多纳曾被中国邀请来踢球,却因为钱没谈拢而拒绝?1987年,邓公亲自拍板,想请这位刚捧起世界杯的球王来北京踢一场友谊赛。结果,马拉多纳狮子大开口,要300万美金才肯来,计划只能泡汤。可几年后,他却主动跑来中国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邓公跟足球的缘分,得从他年轻时说起。1920年,他16岁就去了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街头第一次接触到足球的热血。1924年奥运会,他甚至把身上唯一一件外套当了,就为了买票去看乌拉圭队把法国队打得5比1。从那以后,足球就成了他心里的一块宝。回国后,他忙着革命,但只要有机会,还是会看看球赛啥的。 新中国成立后,邓公依然没放下这份爱好。电视上放球赛,他就盯着看,偶尔还去现场凑热闹。1977年,他复出后第一次公开亮相,选的就是北京工人体育场,80,000人喊着他的名字,那场面别提多带劲了。他还跟体育官员聊,说咱们裁判得去德国学学,提高水平。 邓公觉得,足球不只是娱乐,还能强身健体、提振士气。1985年,中国办了第一届U-16国际足联锦标赛,他亲自到场,说了一句很实在的话:“足球得从娃娃抓起。”他还提出搞“足球特区”,像大连那样的地方,就建起了训练基地,想着长远培养人才。
再说马拉多纳,这家伙简直就是为足球而生的。1960年,他出生在阿根廷一个穷地方,家里八个孩子,他排老五。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三岁收到个足球,愣是玩出了花。8岁,他进了阿根廷青年人队的少年队,外号“小洋葱头”,带着队友打了136场没输过,牛得不行。 15岁,他直接踢职业联赛,年纪轻轻就成了阿根廷联赛里最小的球员。那脚法,盘带、射门、传球,样样拿手。1981年,他去了博卡青年队,一出手就拿了个联赛冠军,名气更大了。1982年,巴萨花大价钱把他买去,虽然伤病多点,还是拿了国王杯和超级杯。1984年,他又去了意大利那不勒斯队,把一支小破队带成了意甲冠军,1987年那年正风光。 1986年世界杯,他彻底封神。带着阿根廷队一路杀到决赛,对英格兰那场,一个“上帝之手”,一个连过五人的“世纪进球”,直接把冠军奖杯抱回家。全世界都服他,那时候的马拉多纳,就是球场上的王。 1987年,邓公在电视上看到马拉多纳在世界杯上那神级表现,心里一动,想请他来中国踢一场友谊赛。想法挺简单,就是让中国球迷乐一乐,顺便给国内足球打打气。中方通过外交路子联系上了马拉多纳那边,满怀期待等着答复。 可马拉多纳的回话让人傻眼。他让人带话说,除非给300万美金,不然不来。这钱在当时的中国,简直是天方夜谭。那会儿改革开放刚起步,外汇紧巴巴,哪有这么多钱请个球员?邓公一听,掂量了一下,觉得不值当,就放手了。这事儿就这么黄了。
不过,邓公没完全死心。他让人把意甲联赛的比赛弄到中国电视上播,马拉多纳在那不勒斯的每场球,中国球迷都能看到。虽说人没来,名气倒是传开了。 接下来几年,中国变了个样。改革开放政策让经济蹭蹭往上涨,1990年代,年均增长10%,不得了。1990年,北京办了亚运会,足球比赛办得有模有样,国际上都开始瞧得起中国了。国内足球也有了起色,职业联赛搞起来,青训也投了钱。 马拉多纳那边呢,日子却没那么顺。1992年,他因为一些乱七八糟的事儿离开了那不勒斯,回了阿根廷混了几年。到1996年,他带着博卡青年队,又跑中国来了。这回没提钱的事儿,挺痛快就答应跟北京国安队踢一场友谊赛。 1996年7月25日,北京工人体育场挤满了人,6万多球迷来看他。虽然他年纪大了点,状态不如以前,可那脚法还是能让人叫好。比赛后,他还跟球迷聊了几句,签了点名,挺接地气。这次来,感觉不像为了钱,更像是想跟中国球迷见见面。 1996年的这场球,成了马拉多纳跟中国的一段佳话。后来他还来过几次,2003年爬了长城,2010年在济南踢了个慈善赛,每次都挺受欢迎。2020年他去世时,中国球迷可难过了,天津还把地标建筑亮成阿根廷国旗的颜色,挺感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