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初战大捷,斗志旺盛,官兵都在等待总攻命令,但作为战役最高指挥员的陈毅却迟迟没有下达。他一派指挥若定的风度,时而探望负伤将士,询问他们恢复情况和经验教训,时而漫步出指挥所,遥望着阴沉沉的天际。
说起陈毅,那可是个有故事的人。1901年,他生在四川乐至一个书香门第,小时候就聪明得不行。1919年,他跑去法国勤工俭学,一边打工一边读书,还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脑子里一下开了窍。1923年,他在北京中法大学正式加入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路。这段经历让他眼界大开,也让他铁了心要干大事。 回国后,陈毅没闲着。1925年,他进了黄埔军校,干政治工作,组织能力一流。1927年国共闹翻,他参加南昌起义,后来在江西、福建一带搞根据地建设。国共内战那几年,他带着队伍在南方打了三年游击战,硬是没让敌人占到便宜。十大元帅里,他是唯一没走过长征的,可这不影响他成了个狠角色。 抗日战争时,陈毅在新四军干得风生水起,从第一支队司令员到代理军长,带着队伍在华中跟日军死磕。他用游击战术把敌人搞得晕头转向,还帮着建起了根据地。到解放战争,他当上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带着队伍打了一场又一场硬仗。鲁南战役就是其中一个亮点,他的战略眼光和耐心在这场仗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后来新中国成立了,陈毅先当上海市市长,把乱糟糟的上海收拾得服服帖帖,又当外交部长,跟外国领导人斗智斗勇,给中国挣了不少面子。他还爱写诗,像《梅岭三章》那样的作品,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1972年,他因病去世,71岁,可他留下的精神和事迹,至今还让人敬佩。 1947年1月,鲁南战役开打。那会儿解放军刚在宿北战役里赢了一把,士气正高,大家都等着陈毅下令总攻,把敌人一举干掉。可陈毅不急,他稳得像座山。先是去看伤员,问问他们伤好得咋样,打仗有啥经验教训,又跑到指挥所外盯着天看。那天阴云密布,风挺大,还下了点雨夹雪。他心里清楚,这仗不能靠一股脑冲,得找准机会。 机会很快就来了。情报说,敌人的第一快速纵队想往西跑。陈毅一听,立马拍板:全线出击!1月4日早上,天冷得要命,雨雪还在下,敌人开始乱哄哄地撤退。他们的坦克和汽车沿着漏汁湖那边跑,结果路不好走,乱成一团。陈毅早有准备,他看准了这个天气和地形,指挥部队把敌人往泥泞的漏汁湖赶。敌人的坦克一进去就陷住了,动都动不了。 解放军趁机猛攻,分几路包抄过去。战斗打得激烈,枪炮声响个不停。叶飞的第1纵队、陶勇的第1师,还有何以祥的第8师,齐心协力把敌人围得死死的。战士们拼了命,有的拿手榴弹炸坦克,有的直接逼着敌人投降。
到下午3点,敌人的整编第26师和第一快速纵队基本被收拾干净,只跑掉几辆坦克。解放军还抓了敌师长马励武,缴了24辆坦克、48门榴弹炮、475辆汽车。这仗打得漂亮,歼敌5.3万多人,创了解放战争一个纪录。 为啥能赢?陈毅的耐心功不可没。他没被初胜冲昏头,而是等天气和敌人的动向都对他有利才动手。漏汁湖的地形本来就不好走,再加上雨雪,敌人的坦克和车队完全成了活靶子。这仗不光靠勇,还得靠脑子,陈毅把这两样都用到了极致。 鲁南战役这一胜仗可不简单。歼敌5.3万,直接把国民党军的精锐打没了,山东解放区稳得像铁桶一样。这场胜利还给解放军后来的反攻铺了路,华东战场的局势一下扭转过来。陈毅靠这场仗证明了自己的能耐,他的指挥风格——冷静、果断、有远见,也成了后来很多人研究的榜样。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没闲着。他先当上海市市长,把个大城市治理得井井有条。后来当外交部长,跑遍世界跟人谈笑风生,给中国在国际上挣了不少地位。可惜特殊时期那会儿,他也被卷进去,不过他没低头,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1972年,他得了肠癌,去世了,享年71岁。去世后,他的诗集出版了,那些诗里满是他对革命的热血和对国家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