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42岁的地产富商石涛看上了李冰冰。为了抱得美人归,石涛送上30多万的丰田代步车。李冰冰不屑一顾:“看不起谁呢?打发要饭的!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后石涛大手一挥,只用一招就彻底赢了李冰冰的心。
那会儿的石涛,在北京地产圈也算一号人物。清华出身,海外镀过金,英语挺溜,是冠城园房产的股东,乘着房地产兴起的东风,钱包鼓得不行。
但事业风生水起,情场却没啥动静,40大几了还是单身,日子是富裕但总少了点儿烟火气。
再看李冰冰,那会儿刚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没两年。老家黑龙江,父母是普通工人,小时候挺内向,成绩不算拔尖,但对艺术特有感觉,自己摸会了钢琴手风琴。
当了音乐老师本来日子安稳,可心气儿高,看了场话剧就着了魔,愣是考进上戏。在校时像开了挂,拼命学演技,毕业公演更是惊艳四座。就是在那场演出里,石涛坐在台下,眼睛亮了。
公演完,一大波花篮直接送到后台,李冰冰瞬间成了话题人物,学校里都传她傍上大款了。可李冰冰没在意,她满脑子想的是去北京闯荡演艺圈,情情爱爱压根没进脑子。
等她真到了北京,石涛的机会来了,立马帮着安顿,给冠城园的公寓住,送了辆丰田佳美当代步车。这对初出茅庐的李冰冰来说,省了租房挤公交的麻烦,让她能专心琢磨演戏。
几年功夫,她也拍了些戏,小有名气了。但对石涛那份心意呢?她不冷不热,总觉得这男人吧,有钱归有钱,可就是差那么点让她心动的“味儿”。
时间来到1999年,石涛听说李冰冰还在骑自行车跑片场,心想这不行啊,干脆,让人把一辆崭新的丰田代步车送到了她小区门口。
他觉得这份“大礼”够有排场够有诚意,怎么着也能打动美人芳心了吧?谁承想,李冰冰看到这车,眉头皱得死紧。
她绕着车走了一圈,半点笑模样都没有,最后撂下一句狠话:“看不起谁呢?打发要饭的!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在事业心极强的李冰冰眼里,这份过于直接的“物质关怀”,既低估了她的能力,也太过俗套,显得毫无心意,就是拿钱砸人,透着一股“暴发户”的浅薄。
这话砸过来,把石涛整懵了,他那套“钱能通神”的道理,在李冰冰这儿完全行不通。
这事儿让他琢磨明白了,李冰冰不是看不上他的钱,而是看不上他这种“除了钱啥也不会”的追求方式。她要的是心意,是诚意,是能打动她那个独立灵魂的东西。
石涛没灰心,反而更上心了。没几天,他又约李冰冰吃了顿饭。这回,他不声不响掏出一串钥匙放到桌上。
轻描淡写地说,是市中心一套能看故宫夜景的公寓钥匙,配了辆奔驰230跑车。他没解释什么,就等着看李冰冰的反应。
这套“组合拳”有点意思了,奔驰230跑车,那档次比之前的丰田高了不止一星半点。李冰冰拿了钥匙没吭声,自己悄摸跑去看房。地段绝佳,视野开阔,奔驰跑车的感觉也完全不同。
这一招石涛是摸准了门道,他下了更大血本不假,但更关键的是这份礼物的“选品”显出了心思。他知道她需要什么,也能提供更好的,并且是带有某种“品位”和“稀缺性”的象征。
李冰冰心里那杆秤,开始悄悄倾斜了。她感觉到石涛在改变,或者说在用心去理解她、迎合她,不再那么“土大款”。
从这以后,李冰冰的态度软化了。1999年,她就凭《过年回家》在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拿了影后,事业开始起飞。
这背后,石涛也确实使了劲,他动用人脉帮李冰冰拉资源、拿角色。那几年,《少年包青天》、《机灵小不懂》大火,李冰冰的名字越叫越响,而这离不开石涛在背后的助推。
房子车子有人张罗,事业有人铺路,这些支持实实在在解决了闯荡初期的大问题。但别误会,李冰冰骨子里那股子独立和事业心从来没变。
后来石涛提结婚的事,她没点头,一门心思还是扑在演戏上。她知道石涛帮了她,但感情和感激是两回事。
后来还有个小插曲,2009年拍《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李冰冰从马上摔下来受伤不轻。石涛一听说,二话不说赶到医院,带着她爱吃的东西,在病床前忙前忙后。
这举动自然让李冰冰感动,但也再次印证了两人关系的底色,更多是情谊和支持,而非热恋中的刻骨铭心。
感动不等于爱情,依赖成不了结合。他们最终没能走入婚姻,各自继续着自己的路。这段经历成了李冰冰人生轨迹中的一个注脚,让她更清楚自己要什么。而两人最终也没走到一起。
这段往事,像是镀金时代一面特殊的镜子。照见了财富的力量与局限,照见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也照见了即便在最浮躁的名利场,依然有人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并且牢牢掌握着自己人生的选择权。
物质可以铺路,但走哪条路、跟谁一起走,终究是自己说了算。这就是李冰冰最“赢”的地方。
信源说明: 《南方人物周刊》—李冰冰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