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全地球一直下雨,人类能坚持多久? 郑州地铁5号线的积水退去后,维修工人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7-26 12:16:09

如果全地球一直下雨,人类能坚持多久? 郑州地铁 5 号线的积水退去后,维修工人在隧道壁上发现了一道 2.3 米高的水痕,那是 2021 年 7 月 20 日留下的。 当时短短 3 小时的降雨量,让这座千万人口城市的交通网瘫痪了 48 小时。可如果这不是 3 小时,而是 30 天、300 天,甚至没有尽头呢? 最先崩溃的会是城市的 "血管"。东京的地下排水系统被称为 "世界最先进",最大能应对每小时 50 毫米的降雨,但连续一周的倾盆大雨(每小时 20 毫米)就会让山手线地铁变成运河。 上海的外滩地下车库,防水等级能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却挡不住持续降雨下的地下水倒灌 —— 土壤饱和后,每平方米土地会承受相当于 3 吨的水压,混凝土裂缝会像蛛网般蔓延。 第 10 天,全球 60% 的沿海城市将出现内涝,纽约曼哈顿的摩天大楼会变成孤岛,电梯停运后,住在 20 层以上的人要么困守,要么冒险爬楼梯,而楼梯间早已积满齐腰深的水。 粮食危机的爆发会比想象中更快。泰国的湄公河三角洲,占全球 15% 的大米产量来自这里,可水稻在持续淹水 7 天后,根系会因缺氧腐烂。 2011 年泰国遭遇连续 45 天降雨,大米出口量暴跌 30%,国际粮价应声上涨 20%。 若降雨无休,小麦主产区乌克兰的黑土地会变成沼泽,冬小麦种子在土壤里发霉。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牛群会因草料腐烂饿死,每头牛每天需要 20 公斤干草,而持续降雨会让牧场变成泥潭,连直升机空投饲料都难以抵达。 第 30 天,全球粮食储备会消耗掉 15%,超市货架开始空荡,国家间的粮食出口禁令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 2008 年全球粮食危机时,30 多个国家限制出口,这一次,可能没有国家愿意打开粮仓。 饮用水的困境藏在 "水多" 的假象里。孟加拉国的恒河三角洲,每年雨季都会有 500 万人面临饮用水污染,洪水会把厕所、垃圾场的污染物冲进河流,每升水里的大肠杆菌数量超过 10000 个。 2018 年印度喀拉拉邦洪灾,霍乱病例激增 300%,原因是井水被淹没后混入了污水。 若降雨不停,城市的自来水厂会因进水口被泥沙堵塞停工,瓶装水厂可能被淹,而净水片的保质期通常只有 2 年,且需要电力搅拌。 第 60 天,全球 80% 的人口将面临 "有水不能喝" 的境地,山区的泉水或许还能饮用,但通往山区的道路早已被滑坡阻断。 疾病会在积水里疯狂繁殖。2005 年卡特里娜飓风后,新奥尔良的积水里检测出霍乱弧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每平方英寸水面上有 1000 个病原体。 持续降雨下,城市的下水道会爆裂,化粪池溢出,积水里漂浮着腐烂的动植物尸体,蚊子会在 10 天内完成一个繁殖周期,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会从热带扩展到温带。 巴黎的塞纳河沿岸,可能出现携带疟原虫的蚊子;莫斯科的地铁站积水里,会滋生传播钩端螺旋体病的老鼠。 第 90 天,医疗系统会因电力中断、药品短缺崩溃,医院的 ICU 病房会变成积水潭,呼吸机成了摆设。 生态系统的崩塌会切断人类的生存根基。亚马逊雨林的年降雨量约 2000 毫米,若翻倍至 4000 毫米,30% 的乔木会因根系缺氧死亡,依赖这些树木的 2000 种昆虫会消失,进而导致食虫鸟类灭绝。 珊瑚礁会在持续降雨带来的淡水注入中白化,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覆盖率已从 1995 年的 50% 降至 2020 年的 13%。 无休的降雨会让这一过程加速,海洋渔业会因珊瑚礁消失减产 60%—— 第 180 天,人类可能失去 30% 的蛋白质来源。 不同地区的存活时间会出现巨大差异。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区,海拔 1000 米以上的地方可能保持干燥,凭借完善的地下掩体和储备粮,或许能维持城市运转 1 年。 而荷兰,70% 的土地低于海平面,持续降雨会让海堤在 6 个月内崩溃,整个国家变成泽国。 非洲的萨赫勒地区,本就缺水的村庄会因洪水冲毁农田,在 3 个月内出现饥荒。 美国的科罗拉多高原,峡谷地形能暂时躲避积水,但河流会因泥沙淤积改道,依赖灌溉的农业会在半年内瘫痪。 人类文明的存续比个体存活更脆弱。当交通中断、电力消失、货币失去意义,城市的协作系统会瓦解 —— 医生无法去医院,农民无法把粮食运到城市,教师无法上课。 第 365 天,可能还有人在山区的洞穴里靠着储存的罐头存活,但他们不再能使用互联网,无法生产抗生素,甚至记不清城市的模样。 这种 "存活" 已不是我们认知的 "文明",更像是史前人类的生存状态。 若没有技术奇迹或气候反转,人类文明能维持的时间,或许在 10 年以内。 但这 10 年里,人口会锐减 90%,剩下的人散落在高地,靠狩猎、采集勉强维生,曾经的摩天大楼会被植被覆盖,变成新的 "自然景观"。

0 阅读:126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