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社论:清积水灭蚊虫,科学防控蚊媒传染病】#清积水灭蚊虫科学防控蚊媒传染病#近期,广东部分地区出现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疫情,危害群众健康。这两种疾病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蚊虫叮咬传播(以白纹伊蚊为主,俗称“花蚊子”),传播快、危害大。广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向社会发布倡议书,呼吁全省居民即刻行动,积极参与“清积水灭蚊虫,共筑健康家园”爱国卫生运动,共建健康环境。倡议全民参与清积水、全方位做好个人防护、全社会共建健康环境。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从身边做起,清积水、清死角、灭蚊虫,用行动阻断疫情,共同守护健康家园,共建共享健康广东。
登革热以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基孔肯雅热则以关节剧痛为显著特征,两者均通过白纹伊蚊传播。这种传播媒介的同一性,增加了识别诊断的难度,也放大了蚊虫消杀的紧迫性。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同时具备两种疾病的快速检测能力,社区防控则需兼顾两种病毒的传播特点。
值得庆幸的是,两种疾病在防控策略上具有高度共通性。它们均无法通过人与人直接传播,防控核心均在于阻断蚊媒传播链条。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对于蚊媒传播疾病,避免蚊虫叮咬是防止传播的最佳保护措施,减少病毒传播的主要方法就是控制蚊子媒介、减少蚊子孳生地。这种防控方式的统一性,为集中资源开展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无论是清除积水容器还是统一消杀,都能同时降低两种病毒的传播风险。
更要看到,当前多个层面均具备防控这波疫情的诸多有利条件,民众不必过度恐慌。从政府层面看,广东已建立“省-市-区-社区”四级联动机制,国家疾控局工作组现场指导,确保防控措施标准化落地。从技术层面看,经过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长期防治,各地已形成成熟的蚊虫监测、孳生地清理、化学消杀技术规范。从社会层面看,“清积水灭蚊虫”的卫生习惯已通过爱国卫生运动深入人心,多地居民2024年成功应对登革热的经验更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样本。
当然,科学防控不等于被动应对,每位居民都应成为防护链上的重要一环。倡议书提出的“每日三分钟翻盆倒罐”等实际行动看似琐碎,却是切断蚊虫繁殖链的关键。有实验数据显示,一只雌蚊在合适环境中每周可产卵上千枚,把翻盆倒罐等小事做好,就会产生聚沙成塔的良好效果。安装纱门纱窗、使用电蚊拍等物理防护,配合合规杀虫剂的科学使用,则能构建起坚固的家庭防护网。特别要注意的是,外出至公园、工地等蚊虫活跃区域时,含避蚊胺成分的驱蚊剂应成为随身必备品。对于老年人和儿童等易感人群,则更需加强防护措施,避免不必要外出。
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疫情交织,既映照出这波传染病防控的复杂性,也折射出科学防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从政府快速启动应急响应、专家精准普及防控知识,到社区细致排查孳生地、市民自觉清理积水,每个环节的认真应对,都是对防疫工作的最好支持与配合。基于科学认知构建的防控网络,正是面对疫情不慌的底气所在。只要防控措施能够变成民众的自觉行动,就能够尽快顺利地送走这波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