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是巨大骗局?”瑞士提供的安乐死服务,据说患者只需躺在自杀舱里,按一下按钮

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07-24 18:14:26

“安乐死是巨大骗局?”瑞士提供的安乐死服务,据说患者只需躺在自杀舱里,按一下按钮,就能无痛死亡。但事后在选择安乐死人的尸体上,发现了让人细思极恐的痕迹。 在瑞士的静谧森林中,一台形似太空舱的设备承诺带来“无痛死亡”,却在首次使用后留下令人不安的痕迹。一名美国女性按下按钮,期待平静离世,但她的尸体却暴露了窒息的痛苦真相。安乐死,承载着尊严与解脱的希望,为何变成噩梦? 瑞士以其宽松的安乐死政策闻名全球,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法律允许协助自杀,条件是动机不得涉及私利。这使得瑞士成为唯一向外国人开放安乐死服务的国家,吸引了无数身患绝症或无法承受痛苦的人前往。 2024年,一款名为Sarco的安乐死胶囊舱进入公众视野,由澳大利亚医生菲利普·尼奇克主导研发,耗资百万美元。这台3D打印的设备外形流线型,宣称使用者只需躺入舱内,按下按钮,氮气注入后即可在五分钟内因缺氧死亡,过程“平静且无痛”。然而,沙夫豪森州首次使用后的结果,却让这一承诺蒙上阴影。 Sarco的设计初衷是赋予个体自主选择死亡的权利,免去医生直接干预。使用者通过线上心理测试获取密码,进入舱内后回答屏幕上的问题,确认意愿后启动氮气注入。宣传视频中,尼奇克站在胶囊舱旁,语气坚定地描述30秒内眩晕、5分钟内死亡的流程,强调无需药物,过程简洁。 然而,设备的合法性早在2024年7月便受到质疑,沙夫豪森州检察官警告其未获医疗产品管理局批准,可能违反瑞士严格的安乐死法规。即便如此,设备仍被投入使用,引发了悲剧。 2024年9月23日,一名64岁美国女性成为Sarco的首位使用者。她饱受颅底骨髓炎折磨,选择在瑞士结束生命。事件发生后,警方接到匿名举报,迅速介入。 尸检报告显示,死者死于氮气窒息,但脸部青紫,指甲嵌入脖颈,留下深刻抓痕,颈部还有疑似外力造成的勒痕。这些痕迹表明,她在最后时刻经历了剧烈挣扎,远非宣传中的“平静”。 法医分析,氮气注入速度过快,氧气骤降引发强烈窒息感,而设备缺乏实时监控,无法调整气体流量。进一步调查发现,操作人员仅通过线上测试评估死者意愿,未进行面对面医疗检查,违反瑞士法律要求医生全程参与的规定。 氮气窒息的死亡方式并非新鲜事物。2024年初,美国阿拉巴马州首次使用氮气执行死刑,过程被记录为死者挣扎数分钟,远非无痛。Sarco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自杀袋”,试图以更现代化的形式呈现,但未解决窒息带来的本能抗拒。 设备宣传的“无痛”基于理论上的快速昏迷,但实际操作中,气体浓度、设备稳定性等变量均可能导致失败。瑞士媒体披露,Sarco未经充分测试,氮气罐固定不稳,管道连接存在泄漏风险。这些技术缺陷直接导致了死亡过程的痛苦。 事件曝光后,公众对Sarco的质疑迅速升温。瑞士安乐死机构如Dignitas和Exit,传统上使用戊巴比妥钠,需医生严格监督,确保死亡过程平稳。Sarco却试图绕过这一环节,强调“自主性”,却忽视了医疗监管的重要性。 2020年,瑞士通过协助自杀死亡的人数约1300人,均遵循严格程序,而Sarco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衡。舆论指出,设备的低成本——号称150瑞士法郎即可使用——使其更像商业产品,而非医疗工具。一些评论认为,Sarco的宣传利用了绝望者的脆弱心理,夸大了技术能力。 法律层面的争议同样激烈。瑞士法律要求协助自杀不得出于私利,且需提交完整报备。Sarco运营方The Last Resort组织手续不全,无法证明其动机纯净。 9月24日,警方逮捕了四名相关人员,包括组织主席弗洛里安·威尔莱特、两名律师和一名荷兰摄影师,罪名涉及教唆和协助自杀。调查还聚焦设备是否符合产品安全标准。瑞士卫生部长公开批评Sarco违反医疗器械法规,氮气使用未获批准。尸检中的勒痕一度引发谋杀猜测,但专家指出,这可能由死者疾病或窒息时的本能反应造成,而非外力。 安乐死的伦理困境贯穿事件始终。支持者认为,个体有权选择结束痛苦,Sarco提供了更自主的方式。然而,反对者指出,死亡的“尊严”不应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氮气窒息的不可控性,暴露了技术局限与人性需求的矛盾。相比之下,传统安乐死使用的戊巴比妥钠,通过强效麻醉确保无意识死亡,尽管成本低廉,却需严格监管。Sarco的失败,提醒人们在追求“体面死亡”时,需谨慎权衡科技与人性的界限。

0 阅读:0
冰淇淋不及千金

冰淇淋不及千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