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北京的冬天格外冷,石青华抱着两岁的儿子蹲在天桥下,妻子躺在纸箱上,脸上的烧伤还在结痂,医院已经拒收他们,身上仅剩的钱,连买药都不够。[看] 那天傍晚,一个大约七八岁的流浪儿跑过来,从破棉袄里掏出一个苹果塞给石青华,苹果表皮有些发黑,但对于三天没吃过水果的一家人来说,这就是救命的甘露。 “大叔,这里晚上冷,你们跟我来。”小男孩领着他们走到桥洞更深处,那里有几个用纸箱搭成的“房子”,十几个流浪儿童挤在一起取暖,最大的不过十二三岁。 这些孩子告诉石青华:哪个垃圾桶里能找到还能吃的食物,哪家饭店的老板心软会给点剩饭,派出所什么时候会来清理流浪人员,最重要的是,他们说附近有个免费诊所,虽然条件简陋,但至少能给妻子换药。 在北京漂泊了两个月,妻子的伤情稳定后,石青华带着家人回到了金寨,但那些孩子的面孔总在他脑海里闪现,特别是那个给苹果的小男孩,后来再没见过。 2004年春天,石青华做了个决定:卖掉老家的房子,带着8000块钱重返北京,他要找那些孩子,给他们一个家。 在通州马驹桥附近,石青华租下一个破旧的农家院,院子漏雨严重,但总比桥洞强,他手写了块牌子挂在门口:“光爱之家”。 第一个来的孩子叫小林,十岁,父母早亡,靠捡废品为生,石青华给他洗了澡,买了新衣服,晚上两人挤在一张床上,小林问:“大叔,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石青华想起了1997年的那个苹果。 渐渐地,院子里的孩子多了起来,有的是走失儿童,有的是被拐卖逃脱的,还有的因为家庭变故流落街头,石青华白天到建筑工地打零工,晚上回来给孩子们做饭。 最困难的时候,十几个孩子只能吃白菜煮面条,石青华把结婚时花280元买的手表卖给了收废品的老头,换来50块钱买了一袋土豆,那段时间,孩子们顿顿吃土豆丝,但没人抱怨。 2007年,一家电视台报道了“光爱之家”的故事,记者问石青华为什么选择这条路,他说:“当年那些孩子救了我们一家,现在轮到我了。” 报道播出后,社会捐助陆续到来,有人寄来衣服和书籍,有企业提供资助,还有志愿者定期来教孩子们功课,但石青华最开心的是收到一封信,寄信人署名“小林”,当年第一个来到光爱之家的孩子。 信里写道:“石爸爸,我在餐厅当厨师了,每个月能赚3000多,我没忘记您教我的话:受人恩惠,要懂得回报,我也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二十年来,从光爱之家走出去的孩子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学会了技术,有的参了军,石青华的手机里存着很多照片,都是孩子们发来的生活近况。 现在的石青华头发全白了,关节炎让他走路都费劲,但每天早晨6点,他还是会准时起床给孩子们熬粥,现在院子里还有30多个孩子,最小的只有5岁。 去年冬天,石青华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张1997年在北京拍的照片,照片里的他抱着儿子站在天桥下,瘦得只剩皮包骨,他突然想起那个给苹果的小男孩,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 “也许他就在我们帮助过的孩子中间。”石青华这样安慰自己,那个苹果的温暖,正在一代代传递下去。 这就是善意的轮回,从一个流浪儿的苹果开始,到如今几百个孩子找到人生方向,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需要轰轰烈烈,有时候最深的感动就藏在最平凡的日常里。 信源:新京报——石青华:108个孩子的爸爸
1997年,北京的冬天格外冷,石青华抱着两岁的儿子蹲在天桥下,妻子躺在纸箱上,脸
云起时飞扬
2025-07-24 11:30:17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