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个曾经以勤勉和集体主义著称的国家,正悄然接受一个“消失”的预言。它不再执着

军机Talk 2025-07-24 00:15:32

日本这个曾经以勤勉和集体主义著称的国家,正悄然接受一个“消失”的预言。它不再执着于人口增长,而是平静地走向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 2024年,一份惊人的人口报告摆在眼前:全年新生儿数量首次跌破70万,创下1899年有记录以来的最低点。 总和生育率跌至1.15,而在东京,这个数字甚至连续两年低于1。死亡人数远超出生人数的“死亡交叉”早已不是新闻,但政府预测2039年才会出现的出生人口低谷,却提前了整整15年。 这并非孤例,环顾东亚,相似的“人口冰河期”正席卷而来。韩国的总和生育率低至0.72,全球垫底;中国2023年的新生儿数量也创下新低,总和生育率在1.18左右徘徊。中日韩三国,不约而同地在生育率的泥潭中挣扎。这背后究竟是何种共同的症结? 这股“婴儿荒”是年轻一代对现实投出的一张不信任票,他们选择“罢婚罢育”,并非懒惰,而是一种清醒的自保。 在日本这样经济停滞三十年的社会,高昂的房价与育儿成本,让结婚生子成了一场需要押上全部身家的豪赌。而无处不在的“社畜文化”榨干了年轻人的时间与精力,恋爱尚且奢侈,更何谈经营家庭。 女性也越来越追求自我实现,不甘于只做“全职妈妈”,这又进一步冲击了传统的家庭分工。 许多年轻人坦言:“我自己的生活已经够难了,凭什么还要带一个孩子来承受这一切?”当努力不再能换来安稳,当婚姻不再是幸福的保障,当个人价值的实现都充满不确定性,“不婚不育”便从一种个人选择,演变为逃避巨大社会压力的理性策略。 由此也催生了一系列“超前”的社会现象:“一人经济”盛行,从一人食、一人住,到与玩偶结婚的“一人婚”。 统计显示,日本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选择终身不婚,50岁男性未婚率高达28.3%。社会对“催生”的话题日渐麻木,心照不宣地接受了现状。 面对这股无声的反抗,日本政府并非没有努力过,在全球范围内,日本是在催生政策上投入最多、尝试最久的国家。 长达三十年的“顶级”催生实验从未停止,从1994年的“天使计划”到2003年将少子化对策上升为国家战略,甚至设立了专门的“少子化担当大臣”。 政策力度之大,令人咋舌:东京部分区域一次性发放近20万元人民币的生育奖励,免费托育、免费幼儿园、育儿补贴等服务应有尽有,政府甚至上线了官方认证的相亲APP。 三十年的海量投入,换来的却是生育率的一路下探。问题出在哪?政府从头到尾都搞错了重点。他们以为年轻人不生是“没钱”,于是拼命发钱、提供福利。 可年轻人不生的真正理由,是“不信”,不相信未来,这导致了国家与个人价值观的根本冲突:政府将生育视为“国家的需要”,年轻人则更关心自身的自由与体验,将生育看作“个人的选择”。于是,政府越用力催生,年轻人的反弹就越大。 面对不可能逆转的人口颓势,日本政府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接受现实,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在出现人口“死亡交叉”后成功逆转。 对于马斯克“日本终将不复存在”的言论,日本网民也出奇地平静。国家战略随之重构,一份名为《迈向稳定且具有成长力的8000万人口国家》的报告被提交给首相,标志着日本正式告别“一亿总活跃社会”的旧梦,转而接受人口下降的未来。 这种“躺平”并非消极等待,而是接受现实后的主动求变。日本将机器人技术广泛应用于养老护理,以弥补劳动力缺口;同时逐步放宽移民政策,战略性引入外籍劳工。 日本的今天,或许就是中国和韩国的预演,我们同样面临相似的人口曲线、婚育压力和就业焦虑。 日本的经验抛出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与其追问“如何让年轻人生孩子”,不如反思“如何让年轻人重新相信这个社会?” 只有当一个社会真正对年轻人友好,给予他们看得见的希望与保障,他们才愿意将下一代带到这个世界。 日本从追求人口规模到追求国民幸福感的转型,为所有面临同样挑战的国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样本,也警示我们重新思考:国家的发展与个体的幸福,究竟意味着什么?

0 阅读:43
军机Talk

军机Talk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