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游击队因叛徒告密,躲进芦苇荡里啃了一个月芦苇,出来后却看到一名吃得白

孙玉俊说 2025-07-23 22:11:31

1944年,游击队因叛徒告密,躲进芦苇荡里啃了一个月芦苇,出来后却看到一名吃得白胖胖的游击队员前来跟他们会合。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太湖地区因水网密布、芦苇丛生,成为游击战的重要战场。冲山岛位于太湖之中,面积不足三平方公里,三面环水,芦苇茂密,另一面是遮天密林,地形隐秘,鲜有人迹。游击队选择此地作为训练据点,旨在提升战斗力。然而,1944年9月9日,培训刚开始,危机突至。500多名日伪军包围小岛,显然是得到了准确情报。队伍中潜伏的叛徒暴露了计划,导致游击队猝不及防,陷入绝境。 游击队领导人薛永辉,1911年生于江苏无锡,早年受进步思想影响,1926年加入共青团,次年成为共产主义战士。抗战爆发后,他担任太湖县委书记兼游击司令,带领队伍与日伪军周旋,战绩斐然。面对此次危机,他迅速判断正面交锋无望,果断指挥队员分头藏匿。水性好的潜入芦苇荡,水性差的躲进山林。这一决策充分利用了队员的本地优势和地形特点,为后续生存争取了时间。 大部分队员是太湖本地人,熟悉水性,迅速潜入芦苇荡深处。他们或藏在水下,用芦苇管呼吸,或蜷缩在芦苇丛中,屏住气息。芦苇荡水道纵横,地形复杂,成了天然屏障。然而,生存条件极为恶劣。9月,芦苇荡内食物匮乏,莲蓬已谢,莲藕未熟,捕鱼又怕暴露。队员们只能啃芦苇嫩茎和根部充饥,这些东西难以下咽,营养极少,导致队员们迅速消瘦,体力不支。更严峻的是,长时间浸泡水中,腿脚肿胀发白,蚊虫叮咬引发感染,疟疾肆虐,许多人病倒,却依然咬牙坚持。 日伪军登岛后展开地毯式搜查,第一天便抓获10多名未及藏身的队员。他们未撤退,反而扩大搜查,显然掌握了培训人数。他们闯入芦苇荡,用棍棒拍打水面,上山搜林,甚至恐吓村民交人。但当地百姓感念游击队保护之恩,无人出卖线索。日伪军转而火攻,泼洒汽油焚烧芦苇,却因湿气重失败。随后,他们强迫村民探水搅乱水面,村民敷衍了事,队员则凭水性躲避。最终,日伪军采取围困策略,设岗哨切断补给,意在困死藏匿者。 围困近一个月,队员们在芦苇荡中饱受饥饿与疾病折磨,瘦得皮包骨,身上满是溃疮。薛永辉不断激励大家坚持信念,称只要挺过去便是胜利。日伪军久攻不下,又抓获几人后,以为无人能存活,遂撤离。幸存队员踉跄走出芦苇荡,形容憔悴,衣衫褴褛,令人动容。 就在此时,失踪队员邢阿根出现。他不仅无恙,还长得白胖圆润,与众人形成鲜明对比。原来,他水性不佳,未入芦苇荡,而是躲进山林,后趁乱潜入一户农家,发现那是日伪军伙房。伙房堆满白面和罐头,他白天藏阁楼,夜里偷吃,因敌人忙于搜查,未察觉食堂藏人。他因此安然度过一个月,保存了实力。 叛徒身份随后查明。炊事班徐泉根因私吞公款被揭发,心生怨恨,向日伪军告密换取赏金。真相大白后,队伍迅速将其处理,维护了纪律。此人行为卑劣,令人不齿,其下场也属必然。 1944年冲山岛事件展现了游击队的坚韧与智慧。芦苇荡不仅是避难所,更是抗敌象征。他们用芦苇维生,以意志对抗绝境,最终迎来胜利。邢阿根的经历则凸显了战友的机智与生存能力。这段历史让人感慨先烈牺牲之重,也启发我们在逆境中如何坚守与应对。

0 阅读:1
孙玉俊说

孙玉俊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