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雅鲁藏布江开工仪式上,身穿制服的年轻人,引起了我的注意。 信源:中国西藏网——出席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仪式 西藏林芝的七月,雅鲁藏布江边,一场开工仪式正在进行。前排是身着深色夹克的领导,他们身后,是一群穿着蓝色工装的年轻人。他们手里攥着图纸,眼神却都越过了人群,直勾勾地盯着远处的工地。那目光里有一种东西,比寻常的渴望更实在,也更沉重。 对于这些不少才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手里的图纸无比重要。因为他们即将在这里,用二三十年的时间,去驯服一条被称作“世界屋脊野马”的河流。这背后是什么样的原因,能让一群年轻人心甘情愿地扎根在地球上地质最复杂、气候最极端的地方呢? 这里是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雅鲁藏布江在海拔三千多米的峡谷里横冲直撞。它不仅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脾气也出了名的坏,丰水期那股劲头,看着就让人心里发怵。要在这里动工,等于要跟老天爷、险峻的高山和脆弱的生态同时掰手腕。高海拔缺氧,干点重活都喘得厉害;夏天暴雨一来,泥石流、滑坡是家常便饭;冬天江边能到零下二十多度,呵口气都能结成冰。 然而,国家花大力气搞这个项目,显然不是一时兴起。这是一个带着绿色水电与生态保护双重使命的世纪工程。而仪式上那些年轻的面孔,就是这场史诗的开篇。他们是开路先锋,也是未来几十年里,要把图纸变成现实的工程师。 但是要想把图纸上的线条变成峡谷里的钢筋水泥,从来都不是动动嘴皮子的事。这些年轻的工程师和技术员,每天都要翻山越岭,哪怕中午气温飙到三十多度,也能看到焊工在铁架子上作业,汗水能把手套粘在手上;技术员端着激光仪测数据,半天才能腾出手擦把汗,因为他们知道,差一毫米,整个工程都可能出大问题。即使下着雨,数据也得照测;半夜巡线更是常态,风雨无阻。 而支撑他们的,似乎不全是严苛的制度,而是一种如今显得有些奢侈的价值追求。一个学土木的年轻人就说得实在,他宁可在工地风吹日晒,也不想在大厂里改PPT改到半夜。“看着自己参与盖的桥或者隧道,每天都有人用,那种感觉比涨多少工资都实在。”互联网公司总爱提“改变世界”,但在这些建设者眼里,世界就是一砖一瓦、一梁一柱搭起来的,这种脚踏实地的成就感,任何虚拟世界的“赋能”都给不了。 但是驯服雅鲁藏布江的核心,是建造足以抵御洪荒之力的大坝和厂房,这是一个毫米级的挑战。幸运的是,如今的科技给这项硬骨头任务插上了翅膀。一位穿着工装的姑娘指着电脑上的BIM系统说,现在设计都是三维建模,哪里有问题一目了然,不像过去画错一张图就得全部推倒重来。 不过,新科技并没有让经验丰富的老手彻底退休。工地上,一位藏族老师傅正拿着老式水准仪,给年轻技术员讲解怎么在复杂地形下找准点位。他承认新设备省事,但也强调,有些地方还得靠老手艺。那个年轻小伙子一边拿本子记,一边用手机录像,说要把师傅的经验和电脑数据结合着用。这大概就是经验与数据的最好融合。 不过年轻人要这里吃的苦实在是太多了,技术负责人说,高温、塌方这些风险都有预案,安全带、防尘口罩更是强制佩戴,不像过去那么糙。可无论科技多先进,下雨天的数据还得人去测,半夜的巡线也得人去走。 那么,当他们用二三十年的青春建成这座水电站后,又会如何定义自己的这段奋斗的人生呢?或许他们的答案不会写在纸上,也不会挂在嘴边。它将会矗立在雅鲁藏布江之上,刻在抵御激流的混凝土里,融进送往千家万户的电流中。到那时,这座大坝本身,就是对他们青春最宏伟、最沉默,也最有力的定义。
[月亮]雅鲁藏布江开工仪式上,身穿制服的年轻人,引起了我的注意。 信源:中国
冰枫看历史
2025-07-23 18:30:39
0
阅读:5474
用户10xxx72
[doge][doge][doge]
乘风
真正干活的,上不了镜头
麦子 回复 07-24 09:04
在哪有活干就年收入几十个W 制造上百万就业 你有能力不?
春暖花开
为你们点赞👍
tb324830382
乐于奉献青春甚至生命的中国年轻的工程师 向你们致敬!为你们点赞!
用户10xxx71
图纸在哪?
用户13xxx47
年轻人就得有理想有报负,人生才活得精彩。
吉利新能源汽车省代
必须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