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棉花低价卖给中国,再高价买回去,印度玩的什么“鬼把戏”?印度的这一操作简直太神

天天纪闻 2025-07-23 15:09:35

将棉花低价卖给中国,再高价买回去,印度玩的什么“鬼把戏”?印度的这一操作简直太神奇了,把棉花贱卖给咱们中国,最后却还要高价再收回去,关键是印度对这件事还“乐此不疲”,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印度是全球棉花生产大国,产量常年排在世界前列。2023/24年度,印度棉花出口量预计超过250万包,中国是主要买家之一。印度的棉花产区集中在古吉拉特邦等地,这里的S-6品种是出口主力。 不过,印度的棉花种植和加工有个特点:虽然产量大,但品质波动大,比如颜色级、短绒率这些指标不太稳定,有时候不太符合中国纺企的高要求。但架不住价格便宜啊,印度政府通过补贴政策,把棉花的出口价格压得很低。 印度政府对棉花出口的支持力度可不小。一方面,印度实行最低支持价格(MSP)政策,就算市场价格低,政府也会按保底价格收购棉花,保证农民不亏本。 另一方面,化肥补贴也占了大头,2022/23年度,印度棉花生产的化肥补贴就有29.7亿美元。这些钱都摊到棉花成本里了,所以印度棉在国际市场上能卖得比其他国家便宜。 比如2024年3月,印度棉M1-5/32的报价才97.58-99.20美分/磅,而中国新疆棉同期价格在17000-17250元/吨左右,印度棉成本明显更低。 印度低价出口棉花,其实是为了消化国内过剩库存,同时赚取外汇。印度棉花产量大,但国内纺织业的消化能力有限。而且,印度的纺织业有个大问题:产业链不完整。 印度虽然是棉花生产大国,但在纺纱、织布、印染这些加工环节,效率和技术都比不上中国。中国的纺织企业设备先进,加工成本低,生产出来的棉纱、布料质量好、价格也有竞争力。 所以,印度把棉花低价卖给中国,中国加工成纱线、布料之后,再高价卖回印度,这中间的差价就是产业链分工的结果。 具体来说,印度的纺织业存在几个短板。首先,印度的纺织企业规模小,设备更新慢,很多还是传统的小作坊模式,生产效率低。比如,印度的纺纱厂开机率虽然能达到90%,但原料库存只能维持30-45天,一旦需求波动,就容易断货。 其次,印度的加工成本高。中国在纺纱环节的技术更成熟,同样支数的棉纱,中国的生产成本比印度低。比如,中国纺40S棉纱的成本比印度低20%左右。 再者,印度的纺织业对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不足。中国能生产高支纱、精梳纱这些高附加值产品,而印度主要生产中低支纱,利润空间小。 所以,印度的操作其实是“资源换技术”。印度出口原棉,赚外汇,然后用这些外汇从中国进口加工后的棉制品。虽然看起来是高价买回来,但对印度来说,这是无奈之举。 因为印度自己生产这些加工品的成本更高,或者根本生产不出来。比如,印度从中国进口的棉纱,价格虽然比出口的原棉高,但比印度国内生产的棉纱还是便宜。而且,中国的棉纱质量稳定,能满足印度纺织企业的需求。 另外,关税政策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印度对进口棉花征收11%的关税,但对进口棉制品的关税更高。比如,印度对进口的棉纱、布料等征收20%-25%的关税。 这就导致印度从中国进口的棉制品价格进一步上涨。而中国在出口这些产品时,可能享受了一些优惠政策,比如退税,降低了出口成本。所以,印度进口中国棉制品的价格,就比自己出口的原棉价格高出不少。 还有一个因素是汇率。2025年7月,印度卢比兑人民币汇率是0.08293,也就是1人民币≈12.06卢比。卢比贬值让印度进口中国商品时需要支付更多卢比,进一步推高了进口成本。 比如,印度企业从中国进口价值100万人民币的棉纱,按汇率换算需要支付1206万卢比,而如果卢比升值,可能只需要支付1100万卢比。这一涨一跌,就让印度进口的成本增加了。 印度国内的需求波动也影响了这一操作。印度的纺织业虽然发达,但需求不稳定。有时候国内棉花库存不足,或者需求突然增加,印度就不得不从中国高价进口棉制品。 2024年印度国内棉价因库存下降、种植面积减少和卢比贬值而上涨,导致印度纺织企业不得不进口高价棉纱来维持生产。 不过,印度也在想办法改变这种局面。近年来,印度政府推动“印度制造”政策,试图提升国内纺织业的竞争力。印度计划在2025/26年度提高棉花单产,增加国内供应;同时,鼓励纺织企业升级设备,提高加工能力。但这些措施需要时间,短期内很难见效。而且,印度的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成本高,也制约了纺织业的发展。 印度低价出口棉花、高价进口棉制品的操作,是由其国内经济结构、产业政策、产业链短板和国际贸易环境共同决定的。虽然看起来是“赔本买卖”,但对印度来说,这是维持国内纺织业运转、赚取外汇的无奈之举。 要改变这种局面,印度需要在基础设施、技术升级和产业链整合上下更大功夫,但这需要时间和外部环境的支持。

0 阅读:149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