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上半年强势领跑!谁捉到了“大牛股”?

新浪财经 2025-07-23 02:38:19

创新药板块强势领跑

2025年的股票市场波诡云谲,主线轮动频繁,但有一个细分赛道始终没有缺席于投资者的视野。

那就是创新药,经过近4年的下跌,今年终迎破局时刻!

在医药行业整体处于估值修复、政策预期回暖的背景下,创新药板块从年初至今持续发酵,成为科技与消费之外的又一“新贵”。

再叠加外资回流、南下资金带来的充裕流动性,港股创新药成为具有成长性的细分赛道之一。

从二级市场的表现来看,截至7月18日,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年内涨幅高达94.31%,显著跑赢同期恒生指数(23.76%)和其他港股行业指数。

以宏观和产业视角观察,创新药板块的走强,是政策、产业基本面、市场情绪等多重利好因素共振的结果。

一是政策利好。国家医保局与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5方面16条措施。

二是市场扩大。国产创新药在国际会议中读出优秀临床数据,中国创新药BD交易活跃,出海交易达52项总超647亿美元。

在广发沪港深医药基金经理吴兴武看来,这背后是国内创新药产业长期积累后的阶段性集中体现。“中国创新药虽然经历了诸多曲折,但产业始终在稳步前进,经过了10年积淀后,开始显露成果。”

吴兴武从业已近16年,长期专注于医药板块的研究和投资,近年来聚焦深耕创新药。今年以来,他管理的广发沪港深医药混合(A类:014114;C类:014115),在这一波行情中脱颖而出。

根据Wind数据显示,自年初至7月18日,广发沪港深医药混合A类的净值增长率达67.46%,远超同期业绩比较基准43.98%。

这一成绩背后,既有对医药行业趋势的敏锐判断,也有对个股的深度挖掘和前瞻布局。

2

前瞻布局创新药牛股

面对亮眼的投资业绩,市场不禁要问:吴兴武今年做对了什么?

答案的核心在于两点:前瞻性地把握住了创新药板块的beta行情,以及精准捕捉到了创新药大牛股的alpha收益。

要理解吴兴武的投资哲学,不妨回顾他管理时间较长的另一只医药主题产品——广发医疗保健(A类:004851;C类009163)的历史操作。

在广发医疗保健的持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A股医药赛道过去三年罕见的“十倍股”——百利天恒。回溯这只股票的历史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吴兴武的布局具有前瞻性。

百利天恒在2023年上市之初,市值尚不足100亿元,市场对其关注度极低。

彼时,百利天恒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双抗ADC药物(能够将强效毒素精准递送到肿瘤细胞内部,兼具靶向药的精准制导和化疗药物的高杀伤力),完成了前期阶段的关键临床数据披露,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定期报告显示,2023年一季报,吴兴武就将其纳入广发医药保健的前十大重仓股,在这只股票上市后的第一份季报中,该基金也是其第一大流通股东。

在随后几个季度里,吴兴武持续加仓,特别是在2024年一季度,持仓比例进一步提升至近10%,成为其第一大重仓股。

2023年12月,百利天恒将双抗ADC药物授权给一家全球性生物制药公司,以84亿美元的金额刷新了中国ADC新药“出海”的交易金额纪录。

在2023年三季度至2024年一季度,百利天恒的股价从最低72元/股上涨至最高超过140元/股,最高涨幅近乎翻了一倍。

多年来的埋头研发,终于开始结果。2024年,百利天恒跻身A股十大最赚钱医药公司排名第6位,直接验证了其研发实力。

而吴兴武作为最早一批布局的基金经理,直到现在,这只股票依然是他的重仓股之一。

吴兴武对百利天恒的前瞻布局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他对行业趋势的敏锐嗅觉,以及对创新药“质变”拐点的精准预判。

这一点,从吴兴武在今年上半年大幅增加/新增其他创新药、医疗器械标的持仓就能看出。

二季度期间,其管理的广发沪港深医药(A类:014114;C类014115)新进了三生制药、昂立康、石药集团和百济神州的A、H股。截至二季度末,前十大重仓股已全部是创新药企业或是转型加码创新药的公司,高度聚焦创新药方向:

▲图源:广发沪港深医药2025年二季报

这些操作,都建立在他对中国医药大健康产业已进入“厚积薄发阶段”的深刻认知之上。

他预计,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药股,或是这一轮行情的主线,这条主线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过去一年多医药股的结构性牛市。因为这类企业的“业绩可预见性相对较强,未来市值增长空间的可实现度和实现路径把握性相对较大”。

对应到2025年二季度的组合持仓中,增持和新进的重仓股,普遍都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特征。

事实也证明,这些公司在上半年创新药行情中表现突出。截至7月18日,广发沪港深医药的前十大重仓股今年以来的平均涨幅达到136.64%,预估为基金贡献了明显的阿尔法收益。

3

用产业的视角做投资

熟悉医药基金的投资者,都不会忘记2019-2021年的那轮创新药牛市,以及随后长达四年的漫长回调。

在这个大起大落的阶段中,有的人选择固守原地,有的人则选择不断前行。

在吴兴武看来,医药投资的核心在于既要了解行业底层的专业知识,也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积累经验,才能跟得上行业飞速发展的步伐。而对于底层专业知识的深度理解,是财务报表无法提供的,唯有扎根产业、洞悉研发过程才能把握。

因此,他持续更新和迭代自己的产业认知。2020年到2022年的近两年里,他曾专门报名参加针对产业人员的创新药研发培训班,坚持每个周末飞到上海,和圈内人一起系统学习药物研发流程与技术路径,真正做到了“用产业的视角做投资”。

经过长期积累,他在2022年搭建了一套完整的创新药研究体系,包括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全链条跟踪,覆盖临床前研究、一期至三期临床试验、NDA申报、医保谈判、市场推广等环节。

资本市场从不缺乏风口,但能站在浪潮之巅的投资人却凤毛麟角。

吴兴武之所以能把握这一波行情,不仅在于其聚焦创新药赛道所构筑的深厚专业壁垒,还在于将专业主义精神发挥到极致的深度产业研究能力。

这种“专业主义精神”,让他在面对市场波动与产业变化时,始终能保持冷静与理性,通过深度研究和长期跟踪,识别出真正具备技术壁垒的企业。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吴兴武在个股选择上,也格外注重企业的“专业主义精神”。他认为,新药的研发效率,和团队在研发过程中的科学精神、专业水平、处理细节能力等高度相关,这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且非常需要“工匠精神”的领域。

在这种行业特点下,公司规模的大小没有那么重要,只有最服从药物研究规律的企业,和踏实、专业、精细、勤奋的团队才有机会。

从产业层面来看,创新药行情的启动,既是中国医药产业十年磨一剑的厚积薄发,也是政策、资本、人才、技术合力推动下的必然结果。

它并非昙花一现的主题炒作,而是产业升级、价值重估的序幕。“今年以来的一系列大额BD事件,是国际药企巨头实打实分析数据及风险之后做出的选择,也为投资者提供了直观且有力的验证信号,提振了市场信心。”吴兴武表示。

在历经了医药板块持续四年的周期调整之后,像吴兴武这样十余年如一日,以专业主义精神深耕产业、敢于在行业拐点处重仓出击、擅长捕捉“牛股”的基金经理,为投资者提供了多一种选择。

[风险提示]

*基金公司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敬请投资人注意风险,投资者投资前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合同等法律文件

*提及基金产品仅作举例不作为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不等于理财产品实际收益,投资须谨慎

3 阅读: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