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爱国!”台湾籍教授刚来大陆的时,不明白为什么大家在天安门广场宁愿不睡觉也要看升旗,还争先恐后的跑着抢位置。后来他才知道,这是一种很大的魔力,在台湾是感受不到的。 据媒体2024年10月25日报道,夜色未央的天安门广场上,梁洲辅教授被人潮裹挟着向前挪动。这位2015年初次踏上大陆土地的台湾高雄人,带着亲眼看一看天安门广场的朴素心愿来到北京。 可当他看到凌晨三点空旷广场上奔跑的男女老少,着实让他一头雾水,深更半夜不睡觉,追着抢位置就为看一面旗帜? 起初他完全无法理解这种近乎狂热的集体行为,直到后来才有人笑着点醒他,跑得快,才能抢占第一排,用镜头清晰捕捉五星红旗在晨光中扬起的那个神圣瞬间。 这时梁教授这才意识到,这种看似夸张的抢位行动,背后是一种在台湾社会难以体会的深沉情感磁力。 当雄壮的国歌第一次真正在他耳边奏响,鲜红的旗帜第一次在他眼前庄严攀升,一种从未有过的战栗感瞬间贯穿全身。 那一刻,《战狼》里那句经典台词猛地闪现在脑海:中国护照也许不能带你去任何地方,但无论何时它都能把你带回家。 当他目光扫过人群,定格在一个被父亲扛在肩头、兴奋挥舞小国旗的六七岁孩子身上,这奋力向前的姿态,这仰望的虔诚目光,本身就是对中国二字最生动的诠释和最真挚的礼赞。 这时的梁教授才明白,原来这面旗帜所承载的,正是这份足以安放漂泊灵魂的归属力量。 而这种震撼远非梁教授的个人体验,我们把时间回溯到2024年10月1日清晨六点,新中国迎来75周年华诞。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再次汇聚于这片神圣之地,只为共同见证那庄严一刻。对新一代青年而言,在国庆日观看天安门升旗,已成为一种充满时代仪式感的青春之约。 中国石油大学的新生王由感慨万千:当清晨第一缕阳光镀亮那五颗金星,随着国歌冉冉升起的,哪里仅仅是一面旗帜?那是从我们心底喷薄而出的民族自豪感。生于此,长于此,何其有幸! 同校的杨建明与共和国同一天诞生,他亲眼见证了自己家乡在脱贫攻坚中的巨变,亲友们告别破旧老屋,搬进明亮温暖的政府安置房。 此刻站在广场上,他感到这不仅是对祖国的崇高致敬,更是对自己青春岁月许下的郑重诺言。当一位鲜少出远门的71岁老人,从踏上赴京之路起,嘴角的笑意就未曾消失。 他朴素的话语道尽了最本真的心声:这辈子能亲眼在天安门看到国旗升起,心满意足!就盼着咱中国越来越强,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甜。 而梁教授在亲历震撼后,也开始尝试理解这种魔力。他逐渐领悟到,这面旗帜远非一块简单的红色布料。 它是中华民族从百年沉沦走向伟大复兴的壮阔史诗的具象凝结,是无数仁人志士以热血浇灌的民族尊严的化身。 当他在广场上遇到一位年年必到的老兵,老人凝视着上升的旗帜,声音微颤地说,每次国歌响起,眼前仿佛就浮现出那些牺牲战友年轻的面庞,那种沉甸甸、融入骨血的情感,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 这份对家国的挚爱,早已深深融入民族血脉,成为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而在天安门前的奔跑,绝非无意识的盲从,而是一个伟大民族集体认同感最朴素、最炽热的自发表达。 那面在晨曦中傲然舒展的五星红旗,早已成为凝聚亿万中华儿女心灵的至高图腾。梁教授在台湾的成长经历,与此形成了深刻的对照与回响。他真切地感受到,纵使两岸社会制度、生活轨迹存在差异。 参考资料: 台湾籍教师梁洲辅:在天安门广场,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共追一面旗—— 湖北日报2024-10-25
“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爱国!”台湾籍教授刚来大陆的时,不明白为什么大家在天安门广场
紫瑶望烟霞
2025-07-22 19:41:53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