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在太原起兵前夕,秘密派人召当时还在长安女儿平阳公主、女婿柴绍。柴绍对公主说:"两个人一起走会引起怀疑,而你一人在长安也不安全,该怎么办?" 主要信源:(中国青年网——《过晋阳宫》与大唐开国真相;澎湃新闻——晋阳起兵的真正推手并非李世民,李密和突厥都是他的棋子) 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带着刚拉起来的三万人马从太原往长安打。 这路上刚过黄河,忽然奔来个老家臣,满脸喜气喊着:"老爷大喜啊!小姐在长安那头拉起十多万兵马,一路给您把障碍都扫平喽!" 听着像说书先生编的传奇,可这事实实在在记在《旧唐书》里呢。 那位小姐就是李渊的三闺女,后来大唐开国封的平阳昭公主。 至于她叫李秀宁这名字,倒是野史流传的说法。 就在太原起兵前夕,李渊曾秘密派人到长安通知女儿女婿。 当时柴绍和平阳公主在屋里急得打转,官道全封了,小路又难走。 柴绍直搓手:"要是我俩一块跑,保准被当成逃犯抓了。可把你单独留长安,我这心里头更不踏实!" 平阳公主当即拍板:"你走!我回户县老宅子躲着。" 谁也没料到,这妇道人家的"躲着",竟躲出十万大军来。 平阳公主根本没躲。 她回到户县李家庄子,转头就换上男装,把祖宅田地全变卖了。 拿着这第一桶金,先招了百十个壮丁。 那时隋朝早乱成一锅粥,光终南山一带就有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三股义军。 平阳公主挨个派人去联络,人家起义头子听说李渊家的闺女来了,先是乐:"小娘子凑什么热闹?" 等见到这位女扮男装的指挥使,几句话就点出关中要害。 长安城里守将骨仪是个草包,屈突通又远在河东。 义军头子们互相使个眼色,隔天都换上了李家的旗号。 隋朝守将哪能容得眼皮子底下起火,派兵扑户县。 没曾想这群山贼流民在平阳公主手里像换了魂。 她派人伐木做鹿角,令骑兵伏在北坡,自己率步卒当诱饵。 隋兵追到坡下,山上滚木礌石砸下来,马队从侧面冲得隋军七零八落。 三战三捷打到周至县,连屈突通派来的精锐都在她手里折了两营人马。 百姓们看见女将军的兵买卖公平,都管叫"娘子军",送粮投奔的络绎不绝。 三个月工夫,渭河南岸全成了李家的地盘。 长安城里更慌了,把最后五万守军全压在城头,倒让李渊在黄河东岸轻松渡了河。 等父女在渭北会师,平阳公主军帐里坐着七个起义军首领,十万多人马列队整肃。 李渊隔着黄河收到战报时还只有三万人,此时柴绍领着骑兵先行接应妻子,夫妻俩合兵一处,旌旗遮了半边天。 打长安那仗最显她的手段。 亲弟弟李世民带兵攻西门,平阳公主负责东边明德门。 她故意在日头最毒的时候擂鼓佯攻,守卒熬到申时换防,伏兵突然从护城河里爬出来夺了城楼。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写得清楚:"娘子军先登,丙申,克长安。" 她麾下那些山贼出身的兵卒,现在成了长安城头最先插旗的功臣。 李渊坐稳龙椅后犯了难:军功要给女儿记头等,可哪有公主在外带兵的? 最后派她守苇泽关,那是山西的命门。 后来突厥人来犯,见关上"李"字帅旗迎风招展,喊话问守将是谁,小卒们答"娘子军主",胡骑哄笑着退兵三十里。 从此苇泽关就改叫娘子关。 至今关城上还留着明代石刻"宿将楼",当地人指着说这是平阳公主的瞭望台。 可惜天忌英才。 武德六年娘子关飘大雪时,平阳公主病逝军中,才三十出头。 李渊在朝堂上红着眼睛驳礼官:"鼓吹按军礼!我女儿是统帅,不是命妇!" 送葬队伍特意经过永济渠战场,当年她在此全歼隋将宋老生部。 长安百姓挤满官道,看那六十四人抬的棺椁盖着玄甲,前面走的是军乐队,最后头拖着三门缴获的拍竿战车。 后来唐军出征,路过平阳公主墓的将领都会解甲步行。 这位没留下闺名的公主,比卫国公李靖早二十年就用火器破城,比秦琼还先收服草莽英豪。 若说窦皇后四个嫡子女里,建成善政、世民用兵、元吉勇武,平阳公主倒像把三人的长处都揉在了一处。 娘子关的老杏树年年二月开花,当地人说那是女将军魂化成的,白花开时满山岗像覆着雪亮的战袍。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公元712年,太平公主被唐玄宗追杀。她带着崔湜连夜出逃,在一个阴冷的山洞避难。狂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