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掉转枪头,实际上是知难而退。让制造业回流美国是特朗普第一任期提出来的,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组和转移,这是拜登任期提出来的。正是在这样的战略目标之下,美国才发动的贸易战。但是实际取得的成果如何呢? 特朗普2016年竞选时,提出让制造业回流美国,点燃了不少蓝领选民的希望。他上台后,2018年果断对6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瞄准钢铁、电子产品等行业,想逼企业把生产线搬回美国本土。 这招看似简单粗暴,实际却像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关税让原材料价格飙升,美国中小企业叫苦不迭。俄亥俄州的机械厂原本指望订单增加,结果成本涨了三成,客户跑去墨西哥找更便宜的供应商。数据显示,2018至2020年,美国制造业就业增长仅2%,远低于预期。 更麻烦的是,特朗普的关税不光针对中国,连盟友都没放过。2018年对加拿大和欧盟的钢铁铝产品加税,换来的是报复性关税。 威斯康星州的奶酪堆满仓库,农民眼看出口市场缩水,只能低价甩卖。2020年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签了,特朗普大肆宣传,实际内容却多是农产品采购承诺,制造业回流的根本问题没解决。企业还是更愿意去成本低的亚洲国家建厂,美国的物流和人工成本高得让人望而却步。 拜登2021年上台,延续了部分关税政策,但换了套路,推《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砸下4000多亿美元补贴半导体和清洁能源产业,想靠政策驱动把高科技制造拉回美国。2022年,亚利桑那州的芯片工厂破土动工,政府信誓旦旦要创造高薪岗位。 可现实骨感,项目因缺高技能工人和供应链瓶颈频频延期。2024年彭博社报道,这些项目的完成度不到三分之一。 企业发现,在美国建厂不仅成本高,电网老旧、港口拥堵也让效率大打折扣。基础设施的短板暴露无遗。 2023年,洛杉矶港集装箱堆积如山,卡车司机排队等上好几小时,物流成本直接拉高了企业开支。密歇根州的汽车零部件厂常因原材料迟到停工,工人只能干等。 能源价格也是一大痛点,美国电费比亚洲高出不少,工厂经理直摇头,说跟中国的供应链效率没法比。2024年,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首次下滑,进口比率却涨了9%,企业又开始从越南、印度进货,墨西哥的吸引力也因工资上涨而减弱。 贸易战还搅乱了全球供应链。特朗普的政策让盟友关系紧张,欧盟和加拿大不仅报复,还开始自己搞产业保护。 2022年,欧盟推出《欧洲芯片法案》,英特尔等企业跑去德国建厂,分流了美国想抢的资源。讽刺的是,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最大亮点居然来自俄乌冲突。 2022年后,欧洲能源危机让德国一些工厂迁到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新厂成了少数成功案例。但这跟对华贸易战没啥关系,纯粹是捡了盟友的漏。 美国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关税推高了消费品价格,超市里的电视、手机贵了上百美元,普通家庭的开支压力大了。 2025年,行业会议上,制造业高管们直言,关税让他们丢了20%的市场份额,客户全跑去亚洲供应商那了。媒体也不客气,《纽约时报》2025年初直接说特朗普的关税是“致命幻觉”,没解决制造业空心化,反而让经济付出了高昂代价。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23年,美国制造业投资达到2007亿美元,创下新高,但就业增长多是低技术岗位,高科技领域几乎没啥进展。 半导体产业因周期长、供应商体系不完善,产出远低于预期。2024年,美国从亚洲的进口比例不降反升,显示企业压根没把生产线搬回来。墨西哥一度被看好,但工资上涨和基础设施问题让它也渐渐失宠。 八年折腾下来,美国发现跟中国硬碰硬成本太高。2025年,特朗普再次当选,还是高喊制造业回流,但政策重心悄悄转向整合盟友市场。 俄乌冲突带来的欧洲产能转移成了意外收获,可这跟当初的雄心壮志差了十万八千里。拜登卸任前,公开承认供应链重组没达到预期,语气里透着无奈。 中美2025年7月达成有限降税协议,算是个阶段性休战,但谁都知道,这不是握手言和,而是双方都得喘口气。 这场贸易战,表面上是为制造业回流,实际暴露了美国经济的老毛病:基础设施老化、劳动力成本高、供应链效率低。 特朗普和拜登都想重振美国工业,但现实给了他们一记耳光。全球产业链不是想改就能改的,美国想靠关税和补贴翻盘,难度不亚于搬山。反倒是欧洲的危机给了美国点甜头,可这甜头能维持多久,谁也没底。
西方专家:特朗普在半年内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世界秩序Politico发文称,西方专
【3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