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70岁董金泉册封王爵,日常工作是守门。洪秀全此举,寒了广大将士的心,他们在外拼杀,还不如在都城扫地,也是可悲。
要说太平军后期的怪事,还真绕不开一个70岁老头封王的故事。
1863年,天王洪秀全封了个叫董金泉的看门老人当“梦王”。这名字起的,估计董老头自己都像做梦一样。
董金泉原本是安庆码头上扛大包的。
岁数挺大才造反,60岁那年杀了欺负人的工头,领着十几个人投了太平军。
上了年纪打仗不灵,人又老实厚道,倒被洪秀全的哥哥们瞧上了,留在南京城里管宫里的大门钥匙,每天就干开门关门的活儿。这么个差事,结果70岁竟当上了王爷。
真正在前线豁命的人可没这种好事。李秀成自己后来都说,封王全凭洪家兄弟的眼缘,会拍马屁、亲近洪家人的就能捞个王爷帽子,好多提着脑袋打仗的反倒没份儿。
董金泉这种看门扫地当上王爷的,在太平军里还不是孤例。
那时候封王封成什么样子了?黄文英讲过,封出去的王足有两千七百多个!多得连取名字用的好字都不够用了,对付着统称“列王”,要么就在“王”字边上生造些带三点水的字应付。
王爵的份量,比菜叶子还不值钱。
看看那些真正在战场上玩命的将领是啥光景。陈玉成手下有两员虎将,一个叫范立川,一个叫马融和,打得够猛吧?一个封了“义爵”,一个封了“安爵”,离王爵差得远。
再比如胡永祥,这人身经百战,在军中出名的是能打又有头脑,清军见他都发怵,结果也就混了个“天将”的头衔,太平军天京垮了之后,人家还在外地接着拼。
最能说明这事的恐怕是汪海洋。这人后来可是南方太平军的顶梁柱,在余杭扛住了左宗棠手下大将蒋益澧的多次猛攻。
等天京城破,洪秀全都完了,汪海洋领着残部一路血战,最后在广东嘉应州战死,有些研究太平天国的学者把他倒下算作太平军彻底玩完的标志。
就这么个狠角色,啥时候才戴上王爷帽子?估计得拖到1864年之后了。
因为他那“康王”的封号,之前是李秀成部下一个叫汪安钧的猛将在用。
汪安钧是守苏州的主将,后来跟另七个人一块叛变投了李鸿章,1863年冬天被李鸿章杀了,封号才空出来轮到汪海洋头上。
这叫什么事?看大门的董老头提前实现“王爷梦”了,像汪海洋这种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名将,命都差点搭进去,封王倒还落在后头。
真应了李秀成当年的话:打仗好不好不打紧,要紧的是会不会讨洪家人欢心。
这封王的路子走歪了,成了给洪家私人拉关系发的福利。连街头看门的都能封王,那王爷帽子可不是满天飞了?
这么乱封一气,整个封赏规矩全坏了套。
下面的人心里有杆秤,谁出了力,谁只是钻营,清清楚楚。
前方将士浴血奋战,拿命换的功劳不如后方看门扫地的讨个巧,人心哪有不散的?道理明摆着——“远怕水,近怕鬼”,制度坏了没人信,规矩成了笑话,任谁也撑不起这局面了。
这么封王乱象,后人回看都感慨。
2018年,南京市博物院组织过太平天国研究新成果特展,策展人对那段王爵泛滥的评价就点到根子上:王爵泛滥反映出太平天国后期制度崩塌得有多厉害。
到了2023年,学者在苏州召开的晚清军事社会结构研讨会上,再分析这段往事,依旧强调无序封赏是动摇军心士气的关键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