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积寺之战,像世界证明了一点,当时能够撼动大唐的,只有大唐自己。只说安禄山反唐,

李海霞说历史 2025-07-20 19:00:42

香积寺之战,像世界证明了一点,当时能够撼动大唐的,只有大唐自己。只说安禄山反唐,却不让提根本原因,死的都是底层人。精锐的唐兵都在安史叛军的手里,西北边军还是差一些,否则也不会向回鹘,大食等借兵了。叛军头领是胡人但是麾下绝大部分人都是汉人,平叛的将领大部分也都是胡人,玄宗和李林甫两个人把汉人将领的上升通道给断了,那大家就把唐给毁了。 香积寺之战,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关键一仗。唐军这边有郭子仪、李光弼这些名将,带着西北边军和借来的回鹘兵;对面是安禄山手下的叛军,核心是将近十万的精锐唐兵。这仗打得惨烈,双方都是大唐的骨肉,可最后死的,多是那些没啥选择权的底层士卒。史书里说,这场仗唐军胜了,收复了长安,可代价呢?大唐的精锐互相砍杀,元气大伤,帝国开始摇摇欲坠。 为啥说是精锐自相残杀?安禄山的叛军,不是随便拉起来的乌合之众。他的主力,是从范阳带出来的边军精锐,这些人本来就是唐朝训练出来守边疆的铁血部队。讽刺的是,朝廷这边能打的西北边军,战斗力却差了一截,要不然也不会拉上回鹘兵帮忙。两边都是唐朝的家底,打完这场仗,大唐的军事力量像是被掏空了一半。 安禄山反唐,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胡汉矛盾。毕竟他是胡人出身,带着一帮胡人将领起兵。可细看叛军 composition(成分),主力却是汉人士兵,占了绝大多数。反过来,平叛的唐军呢?领兵的郭子仪、李光弼这些大将,不少也有胡人血统,手下兵却多是汉人。这仗打得,压根不是简单的民族冲突,而是内部权力斗争的爆发。 胡汉矛盾确实有,但不是表面上的你死我活。安禄山能拉起这么大一支队伍,靠的是他在边疆多年积攒的威望和资源,这些资源,大部分还是唐朝给他的。朝廷这边呢,玄宗和李林甫的政策,把汉人将领的上升路堵得死死的。胡人将领占了高位,汉人只能当炮灰,这怨气攒多了,自然就炸了锅。香积寺之战,不过是这股怨气的一次集中爆发。 香积寺之战前,唐军已经连吃败仗,长安都丢了。玄宗跑路到四川,留下一堆烂摊子。郭子仪他们能翻盘,靠的不光是自己的本事,还有回鹘和大食的援兵。这事儿听着就憋屈,大唐堂堂天朝,居然要靠外人来收拾自家叛乱。回鹘兵来了,打赢了,可代价是啥?唐朝得割地赔款,还得认回鹘当“兄弟”,这脸面算是丢尽了。 为啥非得借兵?西北边军虽然能打,但数量少,装备也比不上叛军的精锐。安禄山手里攥着大唐最强的部队,朝廷这边根本凑不出对等的兵力。借兵成了唯一的出路,可这也暴露了大唐内部的虚弱:精锐没了,靠自己都守不住江山。 说起这场内战,绕不开唐玄宗和李林甫。玄宗晚年昏庸,宠信安禄山,把边疆大权都交给他,连节度使都能世袭了。李林甫呢,当了十几年宰相,专搞权谋,排挤汉人将领,捧胡人上位。他俩这么一折腾,大唐的军事体系彻底失衡。安禄山反叛时,手里握着精锐,朝廷却连个能打的汉人将领都找不出来。 这政策失误,直接把大唐推向了深渊。香积寺之战,唐军虽然赢了,但赢了个啥?叛军主力被打散,可朝廷也耗尽了家底。胡人将领和汉人士兵的矛盾没解决,反而因为借兵更深了。玄宗和李林甫,等于亲手把大唐的命脉给掐断了。 香积寺之战,史书里写的是大唐胜利,可谁在乎那些死掉的底层人?叛军也好,唐军也好,冲在最前面的,都是普通士兵。他们没得选,只能听命,刀兵相见时,死的不是安禄山,也不是郭子仪,而是这些无名小卒。战后统计,光这场仗就死了好几万人,大多是汉人,家破人亡的更是数不清。 这场内战,暴露了大唐的阶级问题。精锐部队在叛军手里,朝廷只能拿杂牌军和外援硬拼,底层人就成了牺牲品。胜利的光环给了将领,可血流成河的代价,全是老百姓扛着。 香积寺之战,是安史之乱的转折,也是大唐命运的转折。打赢了,收复了长安,可大唐再也不是那个无敌的天朝了。精锐没了,财政崩了,外族趁虚而入,藩镇割据也开始冒头。从这场仗之后,大唐再没缓过劲来,慢慢走向了衰亡。 这场内战证明,能毁大唐的,不是外敌,而是自己。安禄山反叛是导火索,可真正的根子,是朝廷自己挖的坑。香积寺的烽烟散去,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帝国。

0 阅读:61

猜你喜欢

李海霞说历史

李海霞说历史

欢迎走进李海霞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