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竟然有红烧肉,一时馋嘴的他,便决定去食堂吃碗红烧肉再回家,却没想到这碗红烧肉竟改变了他的一生。 “红烧肉可以等,报国不能等。”彼时,哈尔滨工业大学食堂里,孙家栋放下刚吃了一半的红烧肉,第一个冲向征兵报名处。这个元宵节的临时决定,彻底改变了这个年轻人的命运轨迹。 1950年的元宵节,哈尔滨飘着细雪。孙家栋原本计划午饭后去姐姐家过节,但听说晚餐有红烧肉供应,这个在物资匮乏年代难得的美食让他改变了主意。“就吃一碗肉再走”,他没想到这个决定会成为人生的分水岭。 正当他享用美食时,校领导突然宣布解放军空军正在紧急招募学员。几乎没有犹豫,孙家栋放下筷子就报了名。当晚,他连家人都没来得及通知,就踏上了开往沈阳空军第四航校的列车。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举,航空领域专业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年轻的孙家栋凭借扎实的俄语功底和优异的数理成绩,在同期学员中显得格外耀眼。 1951年,孙家栋获得公派留学机会,前往苏联著名的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进修。莫斯科严寒的冬季,气温常常跌破零下30度,这位中国学子却坚持在宿舍走廊的灯光下苦读到深夜。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他最终以全优成绩毕业,并成为该院首位荣获斯大林金质奖章的中国籍学员。 1958年,孙家栋学成归国,正值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他先后参与了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 1970年4月24日,当年那个因为食堂一碗红烧肉而立志航天的青涩学子,如今已成长为两鬓斑白的卫星总设计师。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痕迹,却从未磨灭那颗赤诚的航天报国之心。此后几十年,他主导研制了中国第一颗遥感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被誉为中国卫星之父。 回望那个元宵节,孙家栋常说:“看似偶然的选择,其实包含着必然。”当时的中国,无数像他这样的青年,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紧紧相连。一碗红烧肉是契机,但真正推动他前进的,是那份国家需要就是第一选择的赤子之心。 这个故事给今天的年轻人深刻启示,命运馈赠的珍贵机遇,常常蕴藏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孙家栋用毕生实践诠释了一个真理,当个人理想与时代使命同频共振,再普通的生命也能绽放夺目光彩。 信息来源: 中国测绘学会|《孙家栋院士:见证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发展强大的全过程》 文|何夕 编辑|史叔
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竟然有红烧肉,一时馋嘴的他,便决定
热点洞察角
2025-07-20 10:01:51
0
阅读: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