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不打伊朗,反而打了叙利亚,原因其实很简单。 伊朗虽然在制空权上存在短板,但其导弹力量的威慑力不容忽视。伊朗的导弹库不仅规模庞大,且射程能够覆盖以色列全境,打击精度经过多次实战检验已相当可靠。一旦以色列主动对伊朗本土发起攻击,必然会招致伊朗导弹的报复性打击。 届时以色列的城市、军事基地乃至民用设施都将面临直接威胁,这种对等伤害的风险是以色列不愿承受的。从战略层面看,与伊朗发生全面冲突,不仅会让以色列陷入长期战争消耗,还可能引发地区盟友的连锁反应,破坏其苦心经营的地区安全框架,显然不符合其核心利益。 相比之下,叙利亚的情况为以色列提供了更安全的行动空间。经过多年内战,叙利亚的军事体系已严重受损,不仅失去了有效的制空权,其防空系统也难以对以色列的空中行动构成实质威胁。 更重要的是,叙利亚目前缺乏对以色列本土实施有效反击的能力,这意味着以色列在对叙利亚采取行动时,几乎不用担心自身遭受大规模报复,行动的风险成本被降到了最低。 在低风险的基础上,打击叙利亚能为以色列带来切实的战略收益,这一点在叙利亚南部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以色列早已实际控制戈兰高地,并一直试图将影响力渗透到邻近的苏韦达省等南部三省。 通过推动这些地区“彻底非军事化”,并限制叙利亚政府军进入,以色列实际上是在为自己构建一道安全缓冲区,防止敌对势力从叙利亚一侧对戈兰高地形成威胁。 同时,苏韦达省的德鲁兹人群体与以色列存在长期的联系,以色列以“保护”为名介入该地区,实则是想通过扶持代理人的方式,逐步实现对这一战略要地的间接控制,进而掌握该地区的水资源等关键资源,巩固自身在戈兰高地周边的主导地位。 这种选择还与地区力量格局的变化密切相关。此前,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构成了对以色列行动的重要制约,以色列即便对叙利亚有所图谋,也需顾忌与俄罗斯发生直接冲突的风险。 但随着俄罗斯将战略重心转向乌克兰,其在叙利亚的军事部署大幅缩减,对地区事务的干预能力明显下降。这一变化让以色列看到了机会——在失去外部强力制衡的情况下,叙利亚如同失去屏障的区域,以色列可以更自由地推行其扩张计划,无需再为避免与俄罗斯摩擦而束手束脚。 从本质上看,以色列的行动逻辑始终围绕着“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利益”展开。对伊朗的克制,是避免陷入得不偿失的消耗战;而对叙利亚的打击,则是利用其虚弱状态进行的精准利益收割。
[并不简单][并不简单]2000人以色列约2000名德鲁人签署了一份文件,宣布如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