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的独生子白清扬,高三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伦敦国王学院,谁料,他竟然直接选择了最冷门的蒙古史专业,就连董卿都不理解地问白岩松:“你儿子以后不好找工作怎么办?”
1990年北京亚运会前夕,央视新闻部迎来两位年轻记者——白岩松和朱宏钧。这场体育盛事不仅改变了中国电视新闻的报道方式,更意外促成了一段传媒界的佳话。
当时刚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的白岩松,与江南姑娘朱宏钧在采访现场擦出火花,两人用专业素养书写了爱情传奇。
亚运会报道期间,白岩松独创的“现场连线”报道模式引起业界震动,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蒙古族小伙,总能在混乱的赛场边找到最佳机位。而负责后期剪辑的朱宏钧,常常连夜把十几小时的素材浓缩成三分钟精华。
有次为赶制开幕式特辑,两人连续工作36小时,朱宏钧累得趴在剪辑台上睡着,白岩松悄悄给她披上外套的细节,被同事笑称“央视最早撒的狗粮”。
1997年两人结婚时,央视同仁都感叹这是“最般配的新闻夫妻档”,白岩松在婚礼上即兴演讲:“我们的爱情就像新闻剪辑,把最美好的片段永远保留。”
第二年,儿子白清扬出生,这个融合了蒙古族血统与江南基因的孩子,从小展现出惊人的语言天赋。小清扬三岁就能模仿父亲播报新闻的腔调,经常逗得整个办公室开怀大笑。
白家独特的育儿方式在传媒圈引发热议,当其他家长忙着给孩子报奥数班时,白岩松却带着儿子逛潘家园旧书市场。
有次白清扬在作文比赛中写“我的爸爸是个永远在赶deadline的熬夜侠”,这篇真情流露的文章让评委们忍俊不禁,白岩松对此很自豪:“真实比文采更重要,这点他得了新闻人的真传。”
2013年白清扬选择蒙古学专业时,亲戚们都不理解:“学这个能找到工作吗?”白岩松在家庭会议上力排众议:“当年我学新闻,也有人说是'不务正业'。”
事实证明这个选择独具慧眼,白清扬后来成为中蒙文化交流的桥梁,参与翻译多部重要文献。
有次他在乌兰巴托偶遇父亲的老观众,对方激动地说:“你们父子俩,一个用新闻连接中国,一个用学术连接草原。”
白岩松曾在回忆录中写道:“人生就像做新闻,重要的不是抢时效,而是对每个细节保持敬畏。”
从亚运会的初遇到如今的退而不休,这对传媒眷侣用三十年的时光诠释了:最动人的故事永远来自真实的生活。
信源:海外网——白岩松儿子曝光 虎父无犬子白清扬乃学霸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