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一名女子让自己的女儿把家里的大蒜拿到楼顶晒一下,也算是帮父母做做家务,等女儿晒好回来之后,她去楼顶看了一下,发现大蒜被女儿摆得整整齐齐的,晒在了楼顶上。
这位妈妈觉得又气又笑,也没指责孩子。
楼顶上那一片蒜头,排兵布阵似的,规规整整躺在水泥地上晒太阳。孩子的心思多透亮啊,在她的小世界里,“晒好”可不就是摆得漂亮整齐?你让她晒蒜,她认认真真把蒜瓣当成小士兵,一片瓦片就是她的操场。这哪里是偷懒,分明是孩子式的郑重其事,是用了心的。
看着这场景,当妈的心里那点“气”,瞬间被更大的笑意冲散了。气啥呢?气孩子没按大人理解的“摊开晒”来操作?可孩子的逻辑线多清晰:任务完成,蒜头摆放完美!那份认真劲儿,不正是我们平时总念叨的“做事要仔细”吗?妈妈没批评,这轻轻放下的态度,太珍贵。
恰恰是这种“不指责”,戳中了太多家庭的痛点。多少父母,在这种时刻脱口而出的是:“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笨!”“说了多少遍要摊开!”瞬间浇灭孩子心头那点完成任务的小火苗。教育专家李玫瑾常提,孩子做事过程中的“参与感”和“完成感”,远比结果是否符合成人标准更重要。一次粗暴否定,可能就掐断了孩子下一次主动伸手的勇气。
想想挺扎心,我们总抱怨孩子大了不爱做家务,可回头看看,是不是在他们最初跃跃欲试、用自己笨拙方式“帮忙”时,我们嫌慢、嫌添乱、嫌做得“不对”,亲手把那点热情给摁回去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长期追踪显示,超过67%的孩子表示,初次尝试家务时因“做得不好”被父母批评,直接导致后续积极性下降。那点“整齐”的蒜头,像一面镜子,照见的是我们能否容忍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句老话,此刻特别应景:“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孩子眼中“晒好”的蒜头,可能藏着我们想象不到的秩序感、审美萌芽,甚至是她第一次独立完成任务的巨大成就感。妈妈那一刻的“又气又笑”后选择了包容,保护的何止是几头蒜?更是孩子那颗愿意尝试、敢于承担责任的稚嫩心灵。
下次再看到孩子“帮倒忙”,别急着上火。蹲下来,看看她的视角。那些在我们看来“离谱”的操作,没准儿正是她小脑瓜里了不起的创造。接纳这份不完美,就是给孩子的成长,留出了最肥沃的土壤。晒的是蒜,考验的却是父母能否晒出一份对童真的理解和耐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