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某年,商州有个走街串巷的货郎,每天早出晚归独自赶路。一天晚上,货郎照常赶路,突然听见有人念书,声音忽高忽低,时快时慢,断了又续。 他纳闷:"我天天走这儿,连根房梁都没见着,哪来的读书声?"当即立住脚细听,声音就在左边坟堆附近。 他心知不是活人,扯开嗓子骂:"哪来的鬼敢在这儿嚎,吓你祖 宗呢!信不信揍你?" 话音刚落,读书声停了。 眨眼间,坟头飘出非烟非雾的东西,货郎蹲草丛里偷看。 一穿长衫戴高帽的 "书生"出现了,模模糊糊能看清样子。 书生说:"夜深路偏,不该有行人啊。刚才听见有人骂街,好像嫌我读书吵,得点个灯照照。" 这口音带点楚地腔调,又喊:"徐家妹子,拿个灯来!" 很快,一位漂亮姑娘端着碗灯飘过来,火光青惨惨的。 书生跟姑娘说了情况,正打算 "搜查",姑娘突然笑:"你要找的人就在这儿,怎还吓成这样?" 书生也笑:"娘子说得对,草里的人跟席上的人没啥区别。" 说完走向货郎藏身的草堆,作揖道:"您既然不怕我们,何必趴着?出来相见吧。" 货郎大大方方起身作揖,看那书生貌若潘安,也就十五六岁;姑娘持灯侍立,衣着淡雅容貌美丽,都是生平未见。 货郎知道遇见 "非俗鬼",连忙道歉:"回来晚了,忽听读书声,以为是谁打趣我,没想到是先生在此。刚才胡言乱语,莫怪莫怪!" 书生笑道:"我们哪会害人?您多心了。不过正好有事相求,也算没白遇见。" 于是请货郎同坐树下,自述来历:"我本是襄阳人,商州知府是我父辈好友。当年乡试落榜,想进京捐个功名,路过此地想歇歇脚。” “谁知少年张扬,被歹人盯上。走到这林子天已黑,突然跳出一群人,我跟俩仆人就这么送了命,知府大人至今不知。贼匪抢了包袱发现没啥钱,怕被追查,就把我们塞进旁边的坟窟窿,分赃跑了。" 说罢泪流满面。 姑娘蹙眉道:"别再说了,听得人心疼。" 书生指着她对货郎说:"这就是我的 ' 地主 ',她生前被人害 死,先葬在此。我俩在九泉相遇,见她风雅又同病相怜,就相爱了。” “如今同葬一处,却缺个媒人,实在惭愧。今日得遇您,正好替我们系红绳!" 说罢又作揖。 货郎答应下来,书生说:"我有份 ' 婚书 ',写着我二人愿结姻缘,您署名作媒人,替我们焚给城隍爷,就算名正言顺了。” “另外我腰间藏着两锭白银,麻烦您买副棺材,把我跟她的尸骨一起入殓安葬,此恩永世不忘!" 货郎一一答应,书生取出金银婚书,拜谢后交给货郎,接着跟姑娘吹灯消失了。 货郎只觉眼前一晕,四周荒野萧瑟,吓得揣着金银就往家跑。 到家一看,白花花的银子货真价实,他笑了:"傻鬼拿这跟我换棺材?开坟 掘 墓的事谁肯干?这钱我收下生利息,别的关我何事!" 于是私吞金银,既不买棺材,也不烧婚书。 十多天后,钱快花完了,货郎又出门摆摊,突然被官差抓走。 到公堂一看,原来是几个商家,货郎用 "鬼金" 购物,钱转眼变成纸钱,商家们来告他用妖术骗钱。 货郎起初不认,等证据确凿,只好说出金银来历。 县官不信,正要用刑,突然一人瞪着眼大喊:"杀襄阳书生的就是这些人!大人快给书生报 仇!" 县官吓一跳,忙问详情。 那人说:"都在婚书里,货郎拿着呢。我是城隍爷的跑腿,说不清,先退下了。" 说完当场晕倒。 县官见众人脸色煞白,假意笑道:"什么鬼不鬼的,定是这货郎用妖 术搞的鬼!" 命人把货郎单独关起来,暗中则派人找婚书。 当晚,果然在货郎处找到 "婚书",县官一看,哪是什么婚书,分明是血 书诉状,详细记录了劫 杀惨状。 县令顿时怒火中烧,连夜派差役抓人,劫匪们大多在睡梦中被擒,一审全招了。 案子了结,县官按货郎所说,将书生与姑娘的灵柩合葬一丘。 完事后,县令让货郎回家,笑道:"以后好好当媒人,别再误人好事啦!" 满堂哄笑,货郎这才回家。 从此他胆子还是那么大,但总算分清了义与利。 本篇故事源于《萤窗异草》,书生的结婚不过是 "假途灭虢" 的计策而已,货郎因贪念惹事,却歪打正着当了媒人,不过是庸人侥幸罢了。
明朝某年,商州有个走街串巷的货郎,每天早出晚归独自赶路。一天晚上,货郎照常赶路,
哈皮的可可
2025-07-19 14:16: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