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可能会越来越衰落!中美博弈,很多人认为中美博弈的结果是中美之间一定会分出一个胜负输赢,但事实上中美不仅不会分出胜负输赢,而是中美会越来越强,而非中美的国家可能会越来越弱。为什么这么讲呢?就是现在美国处心积虑的遏制我们,比如在芯片产业。 不少人已经发现了,中美这对全球最有分量的国家,正通过各种方式巩固自己的地位。 美国靠强大的金融体系、科技和军事实力,把全球最顶级的人才、资金和创新资源吸引过去。 中国依靠庞大的市场规模、强劲的产业链、政府政策的支持,也在逆势成长。 两大强国的竞争不光体现在互相制约上,更体现在各自吸收全球资源、不断壮大的过程中。 这时欧洲的问题就出来了,一直以来,欧洲希望在中美之间扮演某种“均势”的角色,力争不完全倒向任何一边,同时获得利益和安全。 可是随着中美博弈变得尖锐,全球供应链和科技、规则开始有明显阵营化的趋势,欧洲夹在这两极中间,越来越难两头讨好。 比如在高科技领域,美国针对中国采取出口管制、技术限制、数据安全等一套组合拳,受美国影响,欧洲也不得不在这些敏感领域跟进。 一旦跟进,欧洲的企业就会失去在中国市场的部分机会,比如汽车、高端机械、人工智能等领域,失去了中国这个大市场,很多领先企业压力倍增,要是不同步美国,又担心在安全和战略层面被美国“拉清单”——进退两难。 其实欧洲自身也希望“战略自主”,想拥有更大话语权,现实是欧洲各国利益不完全一致,一体化过程遭遇很多波折,没有中美那种资源整合和政策统一的能力。 这样一来,在外部冲突加剧时欧洲反而更容易内部分裂,比如对俄政策、对中国科技合作、关键产业链保护,每场争论都说明欧洲很难发出一个统一的声音,执行力也远不及美国和中国。 而且中美激烈对抗下,全球的高端资源开始往两极聚集,资本、技术、人才、产业链高端环节纷纷向中美靠拢,新兴赛道的创新能量基本被他们瓜分。 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这些领域,大企业和投资都更愿意去中美“掘金”,留在欧洲的创新红利少得多,一旦资源流失,欧洲产业“空心化”,后劲就会明显不足。 欧洲对外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能源、安全、技术领域都难以自给自足,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暴露了能源结构的短板,智能制造、芯片短缺等问题也浮出水面。 如果说过去还能通过全球化补短板,现在美中分别通过强化自主可控、改变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欧洲能选的路变得更窄。 目前欧洲的处境有点像“小船穿大浪”,想掌控方向却屡屡被外部风浪带着走,一方面要应对美国要求的对华遏制,另一方面舍不得在中国市场的利益,最后只能跟着局势不断摇摆。 这样的策略不但难以确保自己的核心利益,还会不断消耗欧洲的实力和战略空间,等到局势进一步明朗,很可能出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格局。 至于欧洲的自主实力,现实情况并不乐观,高端制造、数字科技、生命科学,欧洲过去其实有不少领先优势,可近几年研发投入增速远远落后中美,创新集聚效应也在被蚕食,像汽车、电信、人工智能等新产业,许多大企业已经在人才和核心技术上被美中拉开差距。 欧洲还面临人口老龄化、市场分化、社会创新活力不够的问题,一旦不能抓紧调整,未来优势只会越来越难保。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未来是强者愈强、资源进一步向头部国家集中,如果欧洲不能在高科技、新能源、下一代产业上“自我造血”,继续依赖外部市场和标准,最终极可能就会落入被边缘化的状态。 而一旦边缘化,随之而来的还会是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影响力下降和社会信心减弱,陷入恶性循环就太难翻盘。 当然,欧洲不是完全没得选,如果能抓紧在人才、原创科技、产业链自主上加大投入,把握住绿色转型、能源升级、先进制造等少数优势行业,还是有机会突破外部夹击的壁垒。 但这需要欧洲国家统一思想,放下短期利益之争,在关键赛道上形成联动,不再总是被动跟随强国的步伐。
欧洲可能会越来越衰落!中美博弈,很多人认为中美博弈的结果是中美之间一定会分出一个
修竹崽史册
2025-07-19 12:43: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