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暗的审讯室里,铁质刑具在墙角泛着冷光,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味和消毒水的刺鼻气味。

瑶步踏花归 2025-07-19 12:04:23

昏暗的审讯室里,铁质刑具在墙角泛着冷光,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味和消毒水的刺鼻气味。 袁殊被反绑双手,推搡着押进屋内,身上灰色长衫皱巴巴地挂着,脸上却没有一丝慌乱。 他抬起头,透过金丝眼镜,淡定地扫了一眼对面的李士群,嘴角甚至挂着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 李士群身着藏青色中山装,手中捏着一叠袁殊的档案,眼神阴鸷,语气却带着试探:“袁先生,痛快点,把你知道的都说了,免得皮肉受苦。” 袁殊不紧不慢地坐直身体,轻轻吐出一句话:“我的身份,岩井英一知道,你打电话问他吧!” 此话一出,审讯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李士群的手指停在档案上,眉头紧锁。这句话像一颗炸弹,炸得他心头一震。 岩井英一,日本驻沪领事馆副领事,掌控“岩井公馆”情报机构,连汪伪特务都得敬他三分。袁殊到底什么来头,竟敢如此淡定地搬出这尊大佛? 要说袁殊的底气,得从他的复杂身份说起。1911年出生于湖北蕲春的袁殊,年轻时便是个不安分的主儿。他早年加入中共,隶属中央特科,受潘汉年直接领导,负责情报搜集和地下联络。 后来,他又被戴笠看中,成了军统上海站的秘密成员。不仅如此,他还通过青帮“通”字辈身份,结识了杜月笙,借帮派势力掩护活动。更令人咋舌的是,他还为日本“岩井公馆”提供情报,甚至与汪伪政权有牵连。 这五重间谍的身份,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袁殊却游刃有余地在各方势力间周旋。 他曾提前泄露日军扫荡计划,帮国民党部队撤退;也曾利用青帮茶楼传递情报,护送中共同志脱险。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每一次都像在刀尖上跳舞。 1939年,因王天木叛变,袁殊身份暴露,被汪伪特务抓进76号总部。那一刻,他知道自己命悬一线,但多年的情报生涯早已让他练就一颗“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心。 他清楚,李士群虽是汪伪特务头子,却对岩井英一忌惮三分。只要搬出“岩井”这张牌,就能为自己争取一线生机。 李士群听到“岩井英一”四个字,脸色变了变,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显示出内心的犹豫。他原是中共叛徒,后来投靠汪伪,急于立功,却又不敢得罪日本人。 袁殊看在眼里,心中冷笑,索性再加一把火:“李先生,岩井先生若知道我在这,怕是要请我喝茶的。你不信,打个电话问问便是。” 这话说得轻描淡写,却让李士群额头渗出冷汗。审讯室外,特务的脚步声急促,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气氛愈发紧张。 李士群咬了咬牙,最终还是拿起电话,拨通了“岩井公馆”的号码。电话那头,岩井英一的声音低沉而冷漠:“袁殊?他是我们的人,别动他。” 短短一句话,像是给李士群当头一棒。他挂断电话,狠狠瞪了袁殊一眼,却不敢再多说半句,只得挥手让人解开袁殊的手铐。 袁殊揉了揉手腕,站起身时依旧从容,甚至还整理了一下衣襟,像是刚从茶楼喝完茶回来。 说起来,袁殊能如此淡定,除了岩井英一这张底牌,青帮的庇护也功不可没。早在被捕前,他便通过杜月笙的关系,在上海滩建立了自己的情报网。青帮成员常以茶楼、赌场为据点,用暗语传递消息。 袁殊被捕后,青帮兄弟迅速将消息传出,甚至不惜动用堂口势力,暗中威胁汪伪特务,逼他们不敢轻易下死手。 那天晚上,袁殊被“释放”后,走出76号总部的大门,夜色浓重,寒风刺骨。他站在路边,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吐出的烟雾在冷空气中缓缓散开。 远处,青帮的一个小弟低声说:“袁先生,杜老板说了,最近风头紧,先避一避。”袁殊点点头,心中却明白,这条命虽保住了,但更大的危机还在后头。 另一边,中共地下党也迅速反应。潘汉年得知袁殊被捕,第一时间启动紧急联络通道,指示“静默待机”,避免情报网进一步暴露。 袁殊出狱后,第一时间与地下党接头,汇报了审讯经过。潘汉年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沉重却带着信任:“小袁,这次你做得好,但记住,身份越复杂,危险越大。以后每一步都要更小心。” 袁殊低头沉默,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这条命是保住了,但五重身份的压力却如影随形。 白天,他是岩井英一的“合作伙伴”;夜晚,他是中共的秘密战士。每一次身份切换,都像在悬崖边走钢丝,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1939年的这场审讯,只是袁殊情报生涯中的惊险一幕。之后的岁月里,他继续在各方势力间游走,为抗战胜利默默贡献力量。 然而,这样一个五重间谍,究竟是英雄还是棋盘上的棋子?他的淡定背后,又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挣扎? 或许,只有那昏暗的审讯室,和他嘴角那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能给出答案。你觉得,袁殊的底气,究竟来自哪里?欢迎留言讨论,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段历史的面纱。

0 阅读:3
瑶步踏花归

瑶步踏花归

只会拙笔垦史田,阡陌纵横,当心脚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