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79岁张廷玉被抄家,账簿记录和36万两白银,被翻了出来。乾隆哈哈大笑

炎左吖吖 2025-07-19 11:29:54

1750年,79岁张廷玉被抄家,账簿记录和36万两白银,被翻了出来。乾隆哈哈大笑:“好你个文官清流!”可不久后,乾隆查看记录,脸色铁青,又派人把东西全部退了回去。 1750年,安徽桐城张府老宅,这座曾经门庭若市的府邸,此刻却杀气腾腾。 内务府总管德保率领的兵丁,手持火把,将宅院围得水泄不通。 大门被粗暴推开,兵丁们翻箱倒柜,砸锁破门。 然而,当库房被撬开时,映入眼帘的是落满灰尘的银锭。 清点持续了三天三夜,整整三十六万两白银! 乾隆皇帝看着奏报:“好你个文官清流!张廷玉,朕倒要看看你这‘清流’底下藏着多少污浊!” 张廷玉,安徽桐城人,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张英亦是康熙朝名臣。 他26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凭借过人的才学与勤勉,在康熙朝崭露头角。 至雍正朝,他深受倚重,被雍正帝视为股肱之臣,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参与机要,总理事务,成为雍正推行新政、整顿吏治的核心助手。 雍正临终前,更遗命张廷玉与鄂尔泰同为顾命大臣,辅佐新君乾隆,并特旨准其身后配享太庙。 这是清朝268年间,汉臣所能获得的最高殊荣。 乾隆即位初期,对这位先帝托付的老臣尚存几分敬重,张廷玉也尽心辅佐。 然而,随着乾隆逐渐掌握权柄,猜忌多疑的性格日益显露。 张廷玉位高权重,门生故吏遍布朝野,他的影响力让年轻的乾隆感到不安。 1748年,76岁的张廷玉深感精力不济,多次上疏恳请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乾隆却以“皇考遗命,卿当终始赞襄”为由,强留其在朝。 君臣之间,嫌隙渐生。 1750年,张廷玉再次坚决请辞。 恰逢乾隆长子永璜早逝,皇帝正处于丧子之痛与极度烦躁之中。 张廷玉的请辞,在乾隆看来,无异于是“忘恩负义”。 震怒之下,乾隆不仅批准其退休,更悍然下旨,剥夺了雍正帝赐予张廷玉的配享太庙资格! 这对视名节重于生命的张廷玉而言,是莫大的羞辱。 张廷玉带着一身疲惫和满心屈辱,黯然返回桐城故里。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不久,四川学政朱荃因贪腐案发,牵连入狱。 此事如同导火索,瞬间点燃了乾隆心中的猜忌。 乾隆最痛恨“朋党”,立刻将朱荃案与张廷玉联系起来,怀疑这位退休老臣在朝中仍有庞大势力,甚至可能暗中聚敛了巨额不义之财。 于是,圣旨飞抵桐城,查抄张府! 内务府总管德保,带着兵丁包围了张府。 当库房打开,三十六万两白银让德保欣喜若狂,以为抓到了张廷玉贪腐的铁证。 他迫不及待地将白银数目和查抄到的账簿快马呈报乾隆,邀功请赏。 乾隆初闻此报,龙颜震怒,认定张廷玉那“清廉”之名不过是欺世盗名。 他甚至在朝堂之上,发出讥讽的怒斥:“好你个文官清流!” 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 当乾隆带着怒意翻开那几本被德保视为“罪证”的账簿时,他脸上的愠色逐渐被惊愕取代。 账簿并非记录着贪污受贿的罪证,而是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清白录”! 纸张泛黄,一丝不苟地记载着张家数十年来每一笔银钱的来源与去向。 大到数千两的田产购置,小到几钱银子的柴米油盐,一笔笔,一桩桩,清晰可查,分毫不差。 其中一页,赫然记录着“雍正十年,受年羹尧赠砚一方,值纹银五两”,旁边甚至用小楷注明了砚台的形制。 另一页则记录着某年母亲去世,同僚所赠奠仪,连“某某赠银一两,某某赠银八钱”都记得清清楚楚。 这哪里是贪腐的证据? 分明是一位老臣一生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铮铮铁证! 那三十六万两白银,正是他数十年省吃俭用,从微薄俸禄和有限赏赐中,一分一厘积攒下来的家底! 乾隆的脸色由红转白,他的心中翻江倒海。 他意识到,自己错怪了一位真正的清官,一位对朝廷、对皇帝忠心耿耿的老臣。 自己,成了那个心胸狭隘、刻薄寡恩的昏聩之君。 巨大的羞愧和帝王尊严受损的恼怒交织在一起。 乾隆猛地将账簿合上斥责德保:“混账东西!谁让你如此搜检?惊扰老臣,成何体统!” 他立刻下旨,命德保将抄没的三十六万两白银及所有物品,原封不动地送回桐城张府,并假惺惺地传旨“慰谕”,称此乃“先帝及朕历年所赐,本属卿家之物”。 当德保灰头土脸地将财物退回张府时,张廷玉默默地看着兵丁们将银箱重新抬入库房,脸上无悲无喜。 他没有跪谢天恩,对德保说:“烦请公公回禀皇上,庭中老槐,恐将冻毙,乞赐些许炭火,以度严冬。” 这平静的话语,比任何激烈的控诉都更显悲凉。 乾隆闻报,默然无语。 经此一事,张廷玉身心俱疲,闭门谢客,终日以读书著述度日。 1755年,这位饱经沧桑、心力交瘁的三朝老臣,在桐城家中溘然长逝,享年八十三岁。 张廷玉用他的一生和那本无懈可击的账簿,向世人诠释了何为真正的“文官清流”。 主要信源:(搜狐网——78岁张廷玉被抄家,被搜出36万两白银,几天后乾隆:快还回去)

0 阅读:0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