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诸葛亮刚去世,安汉将军李邈就上书身穿重孝的刘禅:“诸葛亮去世,应该举国欢

素花淡草意悠 2025-07-19 09:44:54

234年诸葛亮刚去世,安汉将军李邈就上书身穿重孝的刘禅:“诸葛亮去世,应该举国欢庆!陛下怎么还为他身着孝衣呢?”刘禅看了奏折后,立即就做出了让所有人都叹服的处理…… 主要信源:(《三国志·李邈传》;《华阳国志·卷十》)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的半路上病倒在五丈原,最终没能挺过去,消息传回蜀国后,整个国家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刘禅作为后主,亲自穿上一身孝服,带头为这位丞相举哀悼念。 全国上下的百姓和官员一片哭泣,大家自觉聚到街上祭奠诸葛亮,还有不少人跪求刘禅给诸葛亮立座庙,好纪念他一生的功劳。 可就在这片悲痛之中,有个叫李邈的官员却表现得与众不同,他不仅不伤心,还对着天哈哈大笑,直喊“苍天有眼”这样的话。 李邈不是普通人,他在蜀国朝廷里有点名气,是原属于宜州的老臣子。 他一向不看好诸葛亮北伐的行动,认为那是劳民伤财的傻事。 这次诸葛亮死了,他就公开说这是蜀国的大好事,还写了份奏章递上去,里面把诸葛亮说得像个手握兵权、专断独行的威胁人物。 这种话传到刘禅耳朵里,把刘禅气坏了。 刘禅从小就受诸葛亮照顾,把他当亲爹一样尊敬,现在刚办完丧事就有人来泼脏水,这怎么忍得了。 刘禅立马下令把李邈抓起来关进牢房,没多久就把他砍了头。 这个惩罚一点都不冤枉,诸葛亮去世后大伙儿都忙着祭拜,李邈偏要唱反调,这不是明摆着找事儿吗? 说起来,李邈和诸葛亮之间的过节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早在前几年的第一次北伐时,两人就闹过矛盾。 那时诸葛亮带着大军去打曹魏,马谡作为诸葛亮最得意的学生,在街亭一战打输了,把重要的地盘丢掉了,按军规该被砍头。 李邈就在旁边替马谡求情,讲了一大堆历史典故,说诸葛亮不该罚这么重。 诸葛亮一听就觉得李邈在跟他作对,直接把他赶出北伐队伍,送回老家去了。 这件事之后,李邈心里憋着气,估计一直记恨着呢。 现在听说诸葛亮死了,他逮到机会就发泄出来。 可李邈忘了一点,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高得很,大家都信服他,就连刘禅都得听他的。 北伐虽然害苦了百姓,打仗那些年大伙儿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青年壮丁都上了战场,粮草运不上去,地里活儿都耽误了,但老百姓还是念诸葛亮的好。 因为他一辈子勤勤恳恳,为蜀国鞠躬尽瘁,从来没半点私心。 诸葛亮是刘备临终前托孤的臣子,在那之前,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两兄弟起兵时,起初没几个地盘,被人打得东躲西藏,后来他拉下脸面,跑去隆中见了三次才把诸葛亮请出山。 诸葛亮给了大策略,说蜀汉得占下荆州和宜州两块地,跟北边曹魏和南边东吴三足鼎立,等时机成熟了就北伐。 刘备听了照做,真占了这些地方,还在汉中打了胜仗,势力最大的时候差一点就复兴汉室了。 可好事没撑多久,关羽丢了荆州又被东吴杀了,张飞也出了事,刘备气得亲自带兵伐东吴,结果在夷陵一把火把精锐烧光了,自己落下病根儿,没过多久就死了。 临死前,他在白帝城把诸葛亮叫来托孤,蜀国大权就落在诸葛亮手上。 后来刘禅继位,这孩子能力弱了点,处理不了军国大事,诸葛亮就全权包办,大事小情都得他拍板。 诸葛亮心里装得满满的兴复汉室目标,没忘刘备的遗愿,一门心思治理国家,整顿内政。 他先调停好朝廷里的党派矛盾,把荆州派和宜州派的关系稳住,大伙儿抱成团儿。 又去南边安抚孟获,收了那块地,把蜀国的疆域扩大了。 国力慢慢恢复后,他坚持要北伐,因为曹魏势力大得很,再不动手等曹魏壮大了,蜀汉迟早被灭。 北伐前,朝廷吵翻了天:一部分人支持,觉得现在曹魏刚换小皇帝曹睿上位,内部不稳,是进攻的好机会。 另一部分人就反对,李邈是带头的,觉得蜀国该结好东吴守地盘就行,打仗白白浪费人力物力。 诸葛亮凭借自己的威望,硬压住反对声,开始北伐。 可惜打了五次都没赢,每次耗光粮草兵马退回,最后一次他在五丈原累倒了。 李邈的死完全是自己作的,他给刘禅上书时讲的那些话,简直是睁眼瞎说。 诸葛亮手握兵权不假,但那是刘备给的托付,他全心为蜀国,不是搞小团体的人。 至于北伐让百姓遭罪,那是大势所趋,不能把错都推给诸葛亮。 李邈偏在这时候跳出来骂街,禅平时性格软了点,但被戳了心窝子可绝不忍,李邈的奏章被传开后,朝廷上下炸了锅,大家都说他大逆不道,结果他就掉脑袋了。 这正说明,李邈不光看不透诸葛亮,连人情世故都不懂,蜀国上下都哭丧着脸,他笑嘻嘻的,哪还有活路。 对此您怎么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55
素花淡草意悠

素花淡草意悠

素花淡草意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