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了13天后,李在明却决定不出席中国阅兵?特朗普的一记耳光打醒韩国,“战略自主”成了空谈。 一场原本能缓解紧张关系的外交邀约,最终却变成了13天的“心理拉锯战”。韩国总统李在明面对中国递出的橄榄枝,反复权衡后还是选择了婉拒。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玄机? 事情得从中国发出的阅兵邀请说起。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本是一次增进中韩关系的好机会。可李在明却犹豫了13天,最终给出了两个理由:一是行程太满,二是坚持外交对等。 从7月到9月,李在明的日程被访美行程塞得满满当当。他要去华盛顿和美国总统谈半岛安全、经济安全,还要参加联合国大会。 并且,韩国觉得,前总统文在寅2017年主动访华修复了因“萨德”系统引发的矛盾,现在应该轮到中国最高领导人回访首尔了。韩国外交部的官员就曾向媒体解释,他们认为中国应该先迈出这一步。 但这两个理由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美国的施压,让李在明不得不谨慎行事。特朗普政府一直要求韩国在印太安全架构中承担更多责任,还暗示韩国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李在明正想从美国手里拿回“战时指挥权”。如果他答应去参加中国阅兵,美国说不定会觉得他“立场不坚定”,到时候美韩贸易谈判、军事合作都可能受影响。 韩国国内的政治压力也不小。保守派势力在首尔、釜山等地发起了“反华”示威活动,要求政府坚决站在美国那边。李在明要是高调去参加中国阅兵,很可能会被保守派贴上“亲华”的标签,遭到舆论攻击。 李在明心里也清楚,修复中韩关系很重要。他上任后曾表示,要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还承诺不干涉台海问题。可现实却让他左右为难。美国的压力、国内的政治斗争,推着他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 韩国的这种选择,也让中韩关系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中国连续多年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韩经济深度捆绑。可韩国的外交政策却总是被美国牵着鼻子走。这次拒绝出席阅兵,虽然表面上是行程和外交对等的问题,但实际上,韩国的“战略自主”已经成了空谈。
在中国面对过的历届美国总统里,特朗普可能是被严重低估的一个,甚至可以说,是这近4
【2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