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兰州城,总督勒尔谨攥着赐死的白绫,手指抠进绫缎里——他到死都想不通,自己这个封疆大吏,怎么就栽在了一碗赈灾粥上。 这事得从十年前说起。那会儿王亶望刚到甘肃当布政使,瞧见朝廷有个"捐监"的规矩:读书人捐些粮食,就能换个国子监资格。他眼睛一转,跟总督勒尔谨咬耳朵:"大人,甘肃这地方,年年喊旱灾,咱不如......" 两人一拍即合。没有灾?那就编灾。捐监的粮食?直接换成银子揣兜里。更绝的是,他们给每个县都定了"KPI",受灾程度全看想贪多少——你报个"赤地千里",就能多捞三成;敢写"颗粒无收",藩库里的银子随便搬。 全省官员跟打了鸡血似的。知府蒋全迪发明了"灾情流水线",各县先填"受灾预估表",藩司再发"贪污配额单",最后统一造本"赈灾花名册",死者姓名都敢拿来凑数。有回皋兰县令喝醉了,拍着桌子笑:"咱这哪是当官?是开钱庄呢!" 可笑的是,乾隆皇帝还真信了。看着八百里加急送来的"灾民领粥图",他抹着胡子夸:"甘肃官员体恤民情,当赏!"他哪知道,那些所谓的"粥棚",其实是官员们分赃的酒局,喝的酒比给灾民的粥还稠。 转折点出在苏四十三起义。数万清军围住兰州,军需官却哭丧着脸来报:"粮仓是空的!"乾隆这才傻了眼——甘肃号称"十年九灾",怎么连军粮都凑不齐? 更要命的是,布政使王廷赞为表忠心,居然捐了四万两"廉俸银"。乾隆拿着奏折直拍桌子:"一个布政使,年薪才几百两,他哪来的四万两?抢钱庄吗?" 这一查,就像捅了马蜂窝。 从总督到驿丞,全省113名官员一锅端。王亶望斩首那天,兰州百姓挤得里三层外三层,有人扔烂菜,有人喊"活该",还有个卖豆腐脑的老头嘟囔:"早知道他们贪这么多,我当年也该去捐个监生。" 抄家时更热闹。王亶望家搜出的金条能铺满三间屋,蒋全迪的小妾戴的金镯子,比婴儿胳膊还粗。最讽刺的是,勒尔谨家里居然藏着几百本"赈灾账本",上面记着"某年某月,冒领小米三千石",字迹比给朝廷的奏报还工整。 乾隆气得三天没上朝,在养心殿骂道:"这群蛀虫!把朕的国库当成自家粮仓了!"可杀了四十七人,革职八十二人,甘肃的贪腐窟窿还是填不上——那些被贪污的银子,早就流进了京城权贵的腰包,连和珅府里都查出了甘肃捐监的银票。 案子结了,兰州的黄河水还在流。有个老秀才路过曾经的"粥棚"旧址,看见石碑上刻着"为民请命"四个大字,突然笑出了声:"这字刻得好,就是该把'民'字改成'银'字了。" 如今再看这事,你说怪谁?是王亶望太贪,还是乾隆太蠢?是制度有漏洞,还是人心经不住考验?评论区聊聊,这碗掺了银子的"赈灾粥",到底该算在谁头上?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兰州城,总督勒尔谨攥着赐死的白绫,手指抠进绫缎里——
夜微凉初夏风
2025-07-18 11:28:33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