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炮火连天的夜晚,166高地西侧的坡地上,空气中弥漫着湿热的泥土味和刺鼻的

瑶步踏花归 2025-07-17 20:37:39

那是一个炮火连天的夜晚,166高地西侧的坡地上,空气中弥漫着湿热的泥土味和刺鼻的硝烟。 杨启良紧握56式冲锋枪,趴在弹坑里,耳边是敌军迫击炮的轰鸣,眼前是战友倒下的身影。 敌军18人从密林中逼近,他咬紧牙关,通过无线电吼出那句震人心魄的话:“向我开炮!” 那一刻,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战友争取了时间,也为这场战斗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8个敌人倒下,杨启良身负重伤,炮弹破片嵌进他的肩膀,鲜血染红了军装。战后,他被授予一等功,成了名副其实的“孤胆英雄”。 可谁能想到,几年后,这位战场上的硬汉,却在市井小巷里被一群恶霸逼得怒火中烧? 从老山战场到台州街头,杨启良的故事,远不止杀敌18人的辉煌,还有转业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辛酸与坚守。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世界,看看这位英雄如何在炮火与生活之间,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1985年4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正酣,杨启良所在的步兵1师2团3连奉命坚守老山166高地。 这片无名高地,地势险要,坡度陡峭,亚热带丛林遮天蔽日,敌军常借夜色偷袭。 那一晚,敌军18人悄然逼近,试图夺取高地。杨启良和战友们被压制在弹坑中,子弹嗖嗖地从耳边掠过,战友接连受伤,形势危急。 “连长,敌军太近了,炮火支援来不及!”无线电里传来焦急的声音。杨启良扫了一眼周围,果断下令:“我来引开他们,向我开炮!” 他冒着炮火冲出弹坑,吸引敌军火力,硬是用一己之力为战友争取了反击的机会。炮弹在身旁炸开,泥土和碎石扑面而来,他的肩膀被破片划开一道深口子,鲜血直流,但他没有退缩。 最终,18名敌军被歼灭,高地守住了。战后,杨启良被担架抬下战场,肩膀上的伤疤成了他一生的勋章。 那一战,他不仅保住了高地,也保住了战友的命。回到后方,部队授予他一等功,战友们都说:“杨启良是真英雄,敢拿命拼!” 可他只是淡淡一笑:“我只是个普通兵,换谁都会这么干。”谁能想到,这份英雄气概,在转业后却成了他面对新挑战的底气。 1980年代末,杨启良转业回到浙江台州,被安置在黄岩区工商系统工作。从战场到市井,他脱下军装,穿上工商制服,肩上的伤疤被衣服遮住,可心里的那股硬气却从未消散。 他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检查市场秩序,调解商户纠纷,日子平淡却充实。 然而,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打破。1990年的一天,杨启良接到举报,称一家超市涉嫌敲诈消费者。他赶到现场,发现超市老板伙同几名地痞,以“面粉里有虫”为由,向一位老大爷索要高额赔偿。 杨启良上前查看,虫子明显是人为放进去的,证据确凿。他当场指出问题,要求超市退款并道歉。 可对方不仅不认账,还叫来几名恶霸,围住杨启良叫嚣:“你算老几?敢管我们的事,信不信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杨启良冷笑一声,站直了身躯,肩膀上的旧伤隐隐作痛。他盯着对方,语气冰冷:“越战中的打打杀杀我见多了,你确定要和我动手?” 那气势,仿佛又回到了166高地,炮火声在耳边回响。恶霸们被他的眼神震住,竟不敢再上前一步。最终,在围观群众的声援下,超市老板被迫道歉,老大爷拿回了公道。 从歼敌18人的孤胆英雄,到市井中为民维权的工商干部,杨启良的故事充满了转折与反差。 在老山战场,他用生命捍卫国土;在台州街头,他用正气守护公平。肩膀上的伤疤提醒着他,曾经的炮火硝烟从未远去,而心中的信念,也从未动摇。 杨启良常对身边人说:“战场上我能拼,生活中我也得站直了。”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仅仅在于战功赫赫,更在于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坚守初心,为正义而战。

0 阅读:2
瑶步踏花归

瑶步踏花归

只会拙笔垦史田,阡陌纵横,当心脚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