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韩国历时9年打捞出一艘沉船,船内发现了28吨铜钱、22040件瓷器和1017根紫檀木。当他们确认这是一艘古代中国商船时,韩国人赶紧决定建造博物馆,想要把这些文物留在本地,生怕中国人来抢走。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75年,韩国新安郡的渔民老吴一网捞上来几枚锈迹斑斑的铜钱,谁也没想到,这些不起眼的金属片竟揭开了一场持续半个世纪的跨国文物博弈。 海底沉睡的是一艘满载中国珍宝的元代商船,28吨铜钱、两万多件瓷器、上千根紫檀木,每一件都像拼图碎片,拼出一段被海浪淹没的贸易传奇。 这艘船沉没的原因充满戏剧性,考古学家从船体触礁痕迹和破损武器推测,它可能遭遇了台风与海盗的双重袭击。 元代的船员们或许正沿着熟悉的“宁波—高丽—博多”航线行驶,风暴却逼他们偏离航向,暗礁给了致命一击。 更讽刺的是,七百年后,这艘船又成了现代国家争夺的“战利品”。 韩国人发现船上瓷器底部刻着“使司帅府公用”,这是元代宁波军政机构的专属标记,紫檀木里夹着的货单更是白纸黑字写着“御卫次郎”和“东福寺”,明摆着是送往日本寺庙的官方订单。 韩国政府反应极快,1981年就在光州建起新安沉船博物馆,把98%的文物锁进自家展厅。 他们的理由很直白,东西在韩国海域捞的,按国际公约就该归韩国。 中国学者立刻反驳,船是中国造的,货是中国产的,船员大概率是中国人,凭什么成了别人的国宝? 日本也来凑热闹,声称货物目的地是博多港,要求“三方共管”。 这场争执像极了三个孩子争抢一个古董玩具,只不过玩具背后是三国对历史话语权的角力。 文物归属的争议至今没定论,但沉船本身的价值早已超越国界。 船体的V型龙骨和水密隔舱技术,证明中国造船术比西方早五百年领先;800万枚铜钱跨越西汉到元朝,能编三本货币史;龙泉窑青瓷占比高达60%,直接挑战“汝窑为魁”的传统认知。 这些发现让欧洲学者都坐不住了,他们称这艘船是“凝固的时空胶囊”,藏着元代海外贸易的密码。 最耐人寻味的是中韩的后续博弈,韩国嘴上咬紧“属地权”,行动上却不得不向历史低头。 2012年,浙江博物馆借展了159件文物,宁波市民第一次见到七百年前“家乡出口货”的真容;2016年,宁波天一阁与韩国联合办展,连元代船员焚香的场景都复原了出来。 到了2019年,沉船附近又挖出一枚南宋“福州转运使司”官印,韩国主动邀中国专家合作研究,毕竟有些历史真相,不是单靠占有文物就能改写。 如今站在新安博物馆里,那些被海水泡得失釉的瓷器反而更显真实。 它们不需要拍卖行的高价标签,只用斑驳的釉色讲述着元代的工匠如何将东方美学装进船舱,又如何因一场意外让这些瑰宝在异国他乡重见天日。 这场打捞持续了九年,争议纠缠了五十年,但文物终究是历史的证人,不是政治的筹码。 或许就像三国学者现在摸索的“联合保护”那样,承认历史的共享性,才是对沉船最好的交代。 信息来源: 网易订阅《价值五千亿的中国文物在韩国出水》
黄教授在最新的视频里提到:有许多中国“内奸”配合西方人文物造假,并举了具体的例子
【10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