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拼了!中国上不上?2024年2月15日,越南出台了个决议,说是2026年7月开始,河内中心地带就不让燃油摩托跑了,这就好比给燃油摩托画了个圈,把它们都圈在中心区域之外了,到了2028年1月,河内中心区域连燃油汽车也不让走了,等到2030年的时候,不管是摩托车还是燃油汽车,那都得全面受限,就像被戴上了紧箍咒一样。 河内之所以选择这样“分步走”的方式,完全是出于现实考虑,如果直接一刀切市民适应不过来,产业链也容易受到冲击,通过分阶段推进,政府既能留出调整和适应空间,还能让配套的基建和补贴政策及时跟进。 加快建设充电设施、推动电动摩托和汽车普及,逐步替换出行工具,不至于让大家措手不及,这其实是一种更现实、更科学的操作路径。 现在的河内摩托车几乎是家家户户的主力交通工具,价格便宜、灵活方便,可与此同时空气质量直线下滑、噪音不断增大、交通压力日益明显,大家都看得见的污染背后,是长期靠燃油出行积压下来的健康隐患。 越南政府很清楚如果再不出手治理,负担只会越来越重,越南对环保的重视,不仅源于国内需求,也受到国际节能减排大环境的影响。 越南这波操作也给整个东南亚,甚至中国带来了不少参考意义,中国大城市其实很早就在中心城区进行了限摩、禁摩,相关的公共交通体系和新能源发展也都走在前面。 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地,公交电动化、共享单车、电动小汽车早成常态,在新能源汽车推广方面,中国不仅有产业基础,市场消费能力也处于全球领先,摩托车新能源替代步伐还没汽车快,在不远的将来或存在更多突破空间。 越南的分阶段禁燃政策,是个很有启发性的样本,针对不同城市的现实情况,选择“梯度替代”,让大家慢慢适应、逐步切换,对于确保平稳过渡、防止社会焦虑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做的事情很多,特别是基础设施要提前布局,电动车购置和维护成本能不能降下来,充电方便不方便,这些都关系到老百姓买不买账。 淘汰下来的燃油摩托、汽车怎么回收处理,能不能给低收入群体足够的补贴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无论是越南还是中国,城市绿色转型的难点都在于底层普通市民的承受力,燃油摩托和汽车虽被替代,但公共交通得跟上,票价、停车、换乘等都要做到方便亲民,大家才愿意尝试新交通方式。 如果只让上层和一部分人受益,转型红利并没有真正普惠,有些群体甚至可能变成政策的“受害者”,在中国更要注意保障社会公平,推进生态文明的同时,也得关心每个人的具体感受。 越南这次大规模推动新能源出行,也带动了本地智能硬件、电池、整车制造等产业链升级,甚至吸引了中国等地企业进入。 中国早已是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的主力,未来会不会借着越南和东南亚的市场机遇,把创新模式、技术成熟的电动车产品推广出去,形成产业互动,这也值得期待。 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早已不再只是看GDP和楼宇数量,更重要的是生态治理、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南已经亮出决心,推动燃油交通工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对中国来说或许不是要简单“跟风”,而是在尊重本地实际的基础上,加速形成各具特色、持续创新的绿色交通体系,这种竞争和进步,是亚洲城市发展的共同课题,也值得被更多人关注和思考。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越南将禁止在首都市中心驾驶燃油摩托车 应对空气污染)
越南急眼了!中国该咋整呢?最近越南出台了个决议,2026年7月开始,河内中心地
【37评论】【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