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有的局面: 尹锡悦不敢办的事,李在明正在办,赖清德没路走了。来自韩国多家官媒的消息,近日,李在明政府正在就夺回战时指挥权的问题,跟五角大楼进行协商。关于这些协商,韩国高层告诉记者两个情况: 1.李在明对此事颇为坚决,他应该已经把夺回指挥权当成了自己任期里的重要内容; 2.美国对此事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反对,虽然还未松口,但美军内部有不同声音传出。
据韩媒披露,在跟美方的谈判中,有韩国政客提出要求:如果台海有战,韩国不应该对美军开放军事基地,而是应该让驻韩美军迅速撤离韩国本土。这样一来,韩国就不会受到中国大陆以及朝鲜的共同袭击。
韩国总统府内,一场静默而激烈的博弈正在进行。李在明政府正与美国五角大楼就收回战时指挥权展开密集磋商。消息显示,李在明对此事态度坚决,已将之视为任期内重要目标。更令人意外的是,美方立场似乎并不如想象中那般强硬,美军内部甚至传出不同声音。而谈判桌上一个关键条款尤其引人瞩目:若台海爆发战事,韩国要求驻韩美军撤离本土而非使用其基地,以此规避卷入大国冲突的风险。这一前所未有的条款,实质上是韩国在主动构筑一道战略“防波堤”。
战后数十年间,韩国战时指挥权始终被置于美国之手,形同一道无法愈合的历史伤口。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韩国军队指挥权便由联合国军司令移交美军掌控;1994年韩国虽收回和平时期指挥权,但战时指挥权依旧被美国牢牢掌控至今。这根植于朝鲜战争后形成的非对称同盟结构,韩国在安全上长期依赖美国。然而伴随韩国国力跃升,民众对“主权残缺”的焦虑日益发酵。卢武铉曾雄心勃勃试图收回,却因美国强硬态度及朝鲜核威胁等现实挑战折戟沉沙。文在寅虽重启谈判,进展始终迟滞。尹锡悦时期更是选择强化美韩同盟优先,收回指挥权一事被束之高阁。
李在明此次出手,不仅重拾旧题,更在谈判中嵌入了极具时代敏感性的“台海条款”——这一战略设计意在为韩国打造一道关键“防波堤”。其核心逻辑在于:一旦台海发生战事,驻韩美军若以韩国基地为依托介入冲突,将必然将韩国拖入漩涡中心,直接面临来自中国及朝鲜的双重战略压力。韩方要求美军届时“撤离而非使用基地”,正是为自身预留避险空间,避免成为大国角力的前沿战场。这背后折射出李在明政府深重的忧患意识:台海局势被普遍视为东亚最危险的潜在冲突引爆点之一,韩国亟需在同盟义务与自身存续间寻找安全缓冲区。这一诉求本质上是在为韩国争取“战略避险权”。
韩国此举绝非孤立决策,而是对当下地缘板块剧烈碰撞的本能反应。美国战略重心加速向印太倾斜,其主导的联盟体系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测试。韩国敏锐觉察到,无条件捆绑于美国战车之上,其风险成本正指数级攀升。同时,中国综合国力与区域影响力持续强化,尤其在台海问题上展现的决心不容低估。朝鲜半岛局势更是波谲云诡,朝鲜核导能力不断突破,其政策走向充满变数。置身于三大力量交汇的锋面,韩国战略界的核心关切已悄然转向:如何在确保基本安全的同时,避免成为大国冲突的牺牲品?李在明政府的选择,正是尝试在美韩同盟框架内,为韩国争取更大的战略自主空间和避险弹性,其务实性不言而喻。
美国内部对李在明诉求的“不同声音”,恰恰反映出其自身战略困境。五角大楼的犹豫不决并非偶然:一方面,维持对韩战时指挥权是美东亚安全架构的支柱之一,轻易放弃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另一方面,若因僵化立场导致美韩同盟裂隙扩大,迫使韩国加速战略调整,同样不符合美长远利益。尤其当韩国明确提出限制美军在台海行动自由的要求时,美国面临的取舍将更为艰难。这道选择题的答案,将深刻影响未来美韩同盟的性质与东北亚安全格局的走向。
韩国向战时指挥权发起的冲击,其意义远超军事层面。这是半岛国家在霸权博弈时代寻求战略避险的一次关键探索。李在明政府试图在同盟承诺与生存现实之间,划定一道尽可能清晰的“防波堤”。台海条款的提出,更是清晰揭示了韩国对卷入大国冲突的深度恐惧与规避决心。
李在明能否成功构建这道防波堤,其核心悬念在于:美国能否真正容忍其东亚盟友在自身核心利益关切上划下“战略红线”?当韩国要求美军在台海战事中“撤离而非介入”时,美国将如何平衡其对韩控制与对华遏制两大目标?这道难题的答案,将深刻重塑东北亚的地缘政治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