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打乌克兰打了三年,还没全部拿下,有人说俄罗斯在下一盘大棋。下什么大棋呀,就是用这个乌克兰去吸引这个北约国家往里这个投入,然后持续的消耗北约。
拿乌克兰当棋盘,意在把整个北约拖入一个无底洞,用持续的消耗战磨掉西方的锐气和实力,从而在全球舞台上重塑俄罗斯的地位。可三年过去了,这盘棋,究竟下得如何? 回望冲突之初,俄军的行动堪称一场灾难,克里姆林宫的整个计划都建立在致命的误判之上:他们自信能在72小时内拿下基辅,复刻2014年克里米亚的速胜模式,通过“斩首行动”迅速扶植一个亲俄政权。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的情报错得离谱,既低估了乌克兰人强烈的民族认同,也高估了乌东俄语区民众对“解放者”的热情。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方情报显示,俄国人连傀儡政府的名单都备好了,唯独没准备任何应对军事失利的B计划。 2022年的基辅战役,成了俄军战略的耻辱柱。一支绵延40英里的装甲纵队,竟因燃油耗尽而在公路上动弹不得;空降兵夺下的安东诺夫机场,也因等不来后续支援而得而复失。面对“闪电战”的彻底破产,莫斯科只好痛苦地将目标转向“消耗战略”。 这种转型代价沉重,仅仅头六个月,俄军就损失了近1900辆坦克和装甲车,相当于其战前装备的四成。为填补窟窿,上世纪60年代的T-62老古董坦克都被拉上前线,而部队的轮换周期也从常规的六个月拖到一年,人力资源显然已捉襟见肘。 北约援助的HIMARS等精确打击武器,持续对俄军后勤节点进行“点穴”,形成了一种“前线僵持、后方失血”的恶性循环。更要命的是技术上的代差。 乌克兰每天用成百上千架改装商用无人机进行侦察和攻击,迫使俄军将电子战系统的部署密度提高了三倍,传统炮兵的优势,正被无人机精确校正的火力逐步抵消。 可这些新兵训练时间被大幅压缩,导致部队整体战斗力不断稀释,陷入了兵力数量看似庞大、实际作战效能却持续递减的怪圈。 军事上步履维艰,可在经济层面,俄罗斯的韧性却让西方大跌眼镜。2022年卢布一度暴跌,国际机构纷纷预测其经济将大幅萎缩,然而到了2023年,俄罗斯经济竟意外增长了3.5%,失业率更是创下历史新低。 莫斯科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关键在于能源出口的重新布局。面对欧盟的禁运和价格上限,俄罗斯组建起一支庞大的“影子舰队”,将原油巧妙地转向印度、中国和土耳其等市场,出口量竟恢复到战前水平,收入可观。 另一根支柱,则是超负荷运转的军工复合体。2023年,军工及相关产业同比增长了45%,直接拉动了制造业。 坦克工厂三班倒,导弹产量翻倍,这种“战争经济”模式虽然推高了通胀,却用巨额国防订单稳住了整个工业体系,形成了典型的“大炮压倒黄油”的结构。 面对技术封锁,俄罗斯也发展出一套复杂的“平行进口”体系,通过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等国绕道进口芯片等受限商品,美国财政部甚至承认,这种“第三国漏洞”让近半的出口管制措施失效。这种“军事凯恩斯主义”虽然推高了国债,却换来了至关重要的社会稳定。 在国际舞台上,俄罗斯也并没闲着,反而借机构建起一个“反遏制”网络。中俄“无上限”的合作愈发紧密,2023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中国不仅是俄能源的最大买家,还提供了大量军民两用商品。 在中东,俄罗斯与伊朗的军事合作日益深化,俄军使用的“沙希德”无人机正是伊朗技术的仿制品,而伊朗则有望获得苏-35战机作为回报。能源武器更是分化欧洲的利器,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始终对强硬制裁持保留态度,而俄罗斯通过印度精炼厂“曲线返欧”的柴油,也让欧盟的制裁显得不那么彻底。 最关键的,还是核威慑的阴影。俄罗斯频繁暗示可能动用战术核武器,这虽被普遍视为一种恫吓,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西方的援助节奏。 美国迟迟不给远程ATACMS导弹,德国对“金牛座”巡航导弹犹豫不决,都反映出对局势失控的深切顾虑。这使得俄罗斯在常规战争处于劣势时,依然能手握一张让北约不敢直接下场的王牌。 在国内,普京政权成功构建了“堡垒俄罗斯”的意识形态,将冲突塑造为“反纳粹”的“卫国战争2.E”,并通过国家宣传机器维持着民众对战争的稳定支持。 精英集团的利益在战争中重新洗牌,安全部门和地方军阀的权力急剧膨胀。不过,代际裂痕也在加深,年轻人对战争的支持率远低于长辈,这种“沉默的不满”是潜在的风险。 战事陷入胶着,俄罗斯的消耗战略确实让北约的团结和援助承诺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西方军火库日渐空虚,内部对援助的质疑声也此起彼伏。而乌克兰虽然依靠西方援助苦苦支撑,但其经济和人力资源也已接近极限。 这场冲突无疑加速了全球地缘政治的重构。俄罗斯似乎决心将消耗战进行到底,赌的就是西方先撑不住,未来是走向谈判桌,还是继续以高昂的代价耗下去,直到某一方彻底崩溃?答案,或许仍飘在乌克兰的硝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