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啥一定要在死之前也毒死光绪?很简单,慈禧此举也是曲线救国,这是慈禧死前做的唯一一件好事,很明显,如果她死后让光绪复出了,那国家都得被光绪身边那帮书生给祸害了。 戊戌年。那会儿的颐和园,风声鹤唳。光绪皇帝,一个三十不到的小伙子,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让大清这艘破船能跟上世界的潮流。他身边围着一帮谁呢?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个热血沸腾的书生。理想很丰满,但现实骨感得能硌掉牙。 光绪这帮智囊团,都出了些什么“高招”?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有人提议,把新疆、西藏这些“边疆之地”卖给洋人,换点钱回来搞维新,发展内地。这不就是败家子卖祖产吗?还有更绝的,说咱黄种人不行,得跟白人通婚,花个一两百年,把人种都换了,国家自然就强了。最离谱的,是居然有人琢磨着跟日本合并,请伊藤博文来当咱们的“总理大臣”,理由是日本明治维新搞得好。 这帮书生,读了点洋墨水,就觉得自家的东西全是糟粕,恨不得把祖宗牌位都给砸了。他们压根不懂什么叫政治,什么叫国家根本。他们甚至天真到想拉拢袁世凯,搞个“围园杀后”,把慈禧给办了,让光绪独揽大权。 这事儿传到慈禧耳朵里,老太太能不炸毛吗?她从一个普通宫女,爬到权力的顶峰,靠的是什么?是滴水不漏的政治手腕和对人心的精准拿捏。她一听光绪要动她,立刻就明白了,这外甥,已经不是那个跟在自己屁股后面,听话懂事的小孩了。他被人当枪使了。 于是,老太太雷霆一击,从颐和园连夜杀回紫禁城,直接把光绪锁进了瀛台。那句“痴儿,无我岂有你!”,她知道,光绪这孩子,心是好的,但脑子太单纯,手腕太软弱,根本镇不住这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书生。 光绪在瀛台那十年,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憋屈。说是皇帝,其实就是个高级囚犯。每天的饭菜,他自己不敢动筷子,都让身边的小太监先吃。为啥?怕人下毒。你看,一个皇帝活到连吃饭都得提心吊胆,这权力斗争的残酷,可见一斑。他心里那团火,早就被瀛台的寒水给浇得差不多了。 可慈禧就放心了吗?没有。她太了解光绪了,也太了解权力了。她知道,只要自己一闭眼,那些之前被她压下去的势力,肯定会拥立光绪复出。到时候,康有为那帮人回来,反攻倒算,第一个要杀的,恐怕就是告密的袁世凯。袁世凯手握北洋新军,他能坐以待毙?到时候不用等革命党动手,大清国自己就得先打成一锅粥。 所以,对慈禧这个老练的政客来说,她绝对不能让这种事发生。她要为大清这艘船,找一个她认为“靠谱”的舵手。光绪,显然已经被她划掉了。她选了自己妹妹的孙子,年仅三岁的溥仪。可要让溥仪安稳坐上皇位,就必须解决光绪这个“定时炸弹”。 这就像三国里,刘备临死前,诸葛亮劝他杀掉义子刘封。理由很简单:“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刘备在,刘封不敢怎么样;刘备死了,刘禅那软弱性子,能管得住这个勇猛的哥哥吗?为了蜀汉政权的稳定,刘备只能挥泪斩刘封。 慈禧面临的,是同样的选择。她不能让自己死后,国家被那帮书生的“奇思妙想”给祸害了。所以,她必须比光绪晚死,哪怕只晚一天。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驾崩。第二天,慈禧太后也撒手人寰。官方的说法是病逝,但2003年,专家用现代技术检测了光绪的头发,里面的砒霜含量,超过正常值两千多倍。铁证如山。 是谁下的手?其实已经不重要了。能有这个动机,又有这个能力,在戒备森严的皇宫里悄无声息地毒死一个皇帝的,除了慈禧和她背后的那个庞大利益集团,还能有谁? 慈禧用最极端的方式,拔掉了光绪这面“改良派”的大旗。她认为,自己是在为大清“续命”。虽然她死后没几年,大清还是亡了。 所以,你说慈禧毒死光绪这事儿,是好是坏?从人伦上讲,她是个冷血的姨妈。但从一个老牌政治家的角度看,她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她统治了一辈子的国家,做最后一次“风险管控”。她亲手扶持的皇帝,最后也由她亲手终结,这既是权力的悲剧,或许也是历史的无奈吧。
慈禧为啥一定要在死之前也毒死光绪?很简单,慈禧此举也是曲线救国,这是慈禧死前做的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7-16 19:42:10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