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抗联将领王德林去大地主戴万龄家募捐时,戴万龄突然叫出200来个猎户、“炮手”出身的青壮年,组成300来人的多团大队,戴万龄的4个兄弟、5个儿子、3个女婿,都追随他参加了救国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2年冬天,东北的风像刀子一样刮着,白雪盖住了田野,也压住了无数人的心,沙河沿村的戴家大院门前,几道脚印印在雪地上,已经快被风吹没了,几十年后,老一辈的村民还记得,那年冬天,有个穿着破棉袄的男人,背着枪,踏进了戴家的门槛,他是抗日救国军的王德林,为了找粮食、找弹药、找希望而来。 王德林不是第一次走进地主家,但他知道,这一家的分量不一样,戴万龄是敦化出了名的大地主,家里有庄稼地上千亩,牛马成群,粮仓七八个,家丁几十号人,个个有枪,他不是那种只知道抱着钱袋子过日子的主儿,早些年,村子闹灾荒,他开仓放粮,村里孩子没书念,他掏钱办学,可是在日军占了东北之后,他突然变得沉默了,闭门谢客,连那些和他有交情的官面人也见不着了,有人说他怕了,也有人说他在等。 王德林踏进戴家院子的时候,院子里静悄悄的,连狗都没叫一声,几十步开外的堂屋门口,站着几个戴家家丁,枪口朝下,神情冷峻,王德林心里明白他不是来讨口饭的,他要的是粮,是枪,是命,是一条能对抗日军的出路。 戴万龄早就知道了王德林要来,他没等王德林开口,院子里突然出现了两百多人,都是戴家的家丁和村里的壮汉,手里拿着枪,身上穿着旧棉袄,脸冻得通红,这些人不是来威胁王德林的,而是已经准备好要上战场的,他们在戴万龄带领下,早就训练好了,枪法都是跟着猎户学的,打得准,跑得快,能吃苦,这支队伍后来被编进抗日救国军第五营,成了“戴家军”。 戴家军不是摆样子的,两天后,王德林部队准备攻打被日伪军占领的敦化城,戴家军主动请缨,从南门突击,一举打乱了敌人的布防,那一仗打得快狠准,戴家军和城内的抗日志士配合得天衣无缝,把日军打得措手不及,几乎没留下退路,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参战,却像是老兵一样冲在最前面。 一个月后,在额穆县的滴嗒嘴子,又是一场硬仗,伪满军一个营设了埋伏,准备围剿抗联,戴家军配合友军设下反伏击,打了整整一夜,最后把敌人一个营全歼,连伪营长李子桥也死在了当场,这场战斗的记录后来被写进了《国民救国军血战史》,成为抗战初期少有的大捷。 但敌人的报复也随之而来,1933年春,日军组织大规模围剿,救国军伤亡惨重,王德林决定撤往苏联暂避锋芒,他劝戴万龄一同前往,说眼下保命要紧,将来才能再战,但戴万龄摇头拒绝,他已经年过六十,身体不如从前,但他说自己不能死在外国,他带着剩下的部队,转入长白山的密林里继续坚持。 那一段时间是最艰苦的,戴家军缺粮少药,很多人冻伤病倒,一次转移途中,突遇暴风雪,有战士受伤不能行走,戴万龄把自己的马让给了他,自己一口气走了八十里山路,脚底磨出了血泡,衣服上结了冰霜,但他一句怨言也没有,那个曾经坐马车巡视田地的大地主,成了披雪而行的抗日老兵。 1934年,戴家军并入东北抗联第五军,继续在长白山一带开展游击战,戴家的儿孙没有一个退缩,他的五个儿子、三个女婿、几十名亲族全部参战,最小的儿子戴克政只有十六岁,就已经是突击队的主力,最惨烈的一次战斗发生在1937年,小团山子,敌人两百多人包围了戴克政所在的据点,戴克政带着十三名战士死守阵地,打到最后一颗子弹,全部牺牲。 戴克志在宁安血战中重伤不治,戴克选在执行地下任务时与敌人搏斗中负伤殉国,戴克俭、戴克义等人也都在不同战斗中牺牲,到1938年秋,最初参战的五十七名戴家成员,只剩下三人还活着。 灾难并没有停止,1937年秋,戴万龄潜回沙河沿筹集粮食支援抗联,被汉奸告密,当他被捕时,身上只有半块窝头、一张全家福和两枚刻着“抗日救国”的银元,日军用铁丝穿透了他的琵琶骨,想逼他说出抗联的藏身地,他咬紧牙关,什么也没说,得知三儿子戴克吉率人前来营救,日军当着他的面将三十多名队员全部枪决,最后,敌人用汽油将他活活烧死。 戴万龄死后,《朝日新闻》登出他受审的照片,标题写着“顽固的抗日族长”,他们以为这样可以吓住东北人民,但却没想到,这张照片成了许多年轻人投身抗战的起点。 多年以后,戴家的故居已经变成了一片荒地,连当年的砖墙都找不到几块完整的,可每次乡亲们走过那里,总有人停下脚步,说一句:“这里,曾是戴家的正堂,”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追认戴万龄及其六位亲属为革命烈士,村里的老人说,当年王德林送给戴家的军号,曾一直挂在供桌上,铜管上的弹孔,就像一页页真实的历史。
1932年,抗联将领王德林去大地主戴万龄家募捐时,戴万龄突然叫出200来个猎户、
爱吃凉拌菜
2025-07-16 13:49:15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