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一名叫做蔡国栋的台湾老兵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到老家看望原配妻子,谁料原配

语蓉聊武器 2025-07-16 10:50:37

1988年,一名叫做蔡国栋的台湾老兵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到老家看望原配妻子,谁料原配妻子在看到他后,竟然直接打开大门说:“你走吧,我没什么话跟你说了,以后你也不要再来了。” 1988 年的夏天,山东聊城的玉米地刚没过膝盖,刘金娥蹲在田埂上薅草,手里攥着个磨得发亮的铜烟袋锅。 那是蔡国栋走前留下的,烟袋杆上刻着个歪歪扭扭的 “栋” 字,五十年风吹日晒,字口早就磨平了,只有她指尖能摸出那点凹凸。 1938 年开春,蔡家托媒人来说亲时,刘金娥正在给地主家纺线。 她娘拿着蔡家送来的两匹粗布当彩礼,说蔡家小子读过书,将来能当大官,她没说话,点头应了。 那年蔡国栋 16 岁,比她矮半个头,成亲当晚躲在柴房里啃冷馍,被她撞见,塞给了他个热窝头。 婚后三个月,蔡国栋说要去济南学开汽车,临走前拿走了她攒的两块银元,说年底就回来。 谁知道这一去,再没音讯。 后来听逃难的人说,济南城里兵荒马乱,好多年轻人被抓去当兵了。 刘金娥的公婆一病不起,她白天种地,晚上缝补,给公婆熬药时总多熬一碗,放在灶台上,说万一国栋回来了呢。 1947 年闹饥荒,村里饿死了好几个人,她把最后一把小米给公婆熬了粥,自己啃树皮,差点没挺过来。 有人劝她,蔡国栋肯定不在了,找个老实人嫁了吧。 她指着堂屋墙上那张泛黄的 “夫妻识字” 宣传画,那是蔡国栋走前贴的,说等他回来教她认字。 1950 年,村里来了工作队,说台湾那边还有不少国民党兵,她跑去问,人家说暂时联系不上,让她等着。 这一等,又是三十年。 而蔡国栋在台湾的日子,过得不算差。 他在部队里学会了开飞机,后来娶了个当地医生的女儿,生了三个孩子,退伍后开了家修汽车的铺子。 只是每年清明,他都会往大陆方向烧点纸钱,纸灰飘起来的时候,总想起刘金娥塞给他的那个热窝头。 1987 年秋天,他对女儿说,想要连夜回大陆的家看看。 他翻出压在箱底的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当年从家里带出来的一缕刘金娥的头发,用红绳系着。 1988 年端午节前,蔡国栋带着老婆孩子坐了三天船,又转了两趟火车,才到聊城。 村口的老槐树还在,只是树干空了一半,他站在树下,看见一个老太太背着柴火走过来,头发白得像雪。 蔡国栋的老婆识趣,拉着孩子走到一边。 他想上前扶她,被她躲开了。 两人走到老井旁边的石碾子上坐下,井水倒映着两个佝偻的影子。 刘金娥从怀里掏出那个铜烟袋锅,递给他。 他接过来,摸了摸,没说话。 她看着远处的玉米地,说公婆是 1952 年走的,走的时候还念着他的名字。 他嗯了一声,从口袋里掏出个存折,说里面有五千块钱,留给她。 她没接,说地里的玉米够吃了。 太阳爬到头顶的时候,刘金娥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土。 说天不早了,她得回家做饭。 蔡国栋跟着站起来,想说点什么,张了张嘴没出声。 看着她往村子深处走,背影在玉米地的绿浪里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一个黑点。 后来听村里人说,刘金娥那天回家,把灶台上那个空碗收了起来,再没摆过。 蔡国栋在老家待了五天,祭拜了父母,就带着家人回了台湾。 临走前,他让女儿把那个存折偷偷塞给了村支书,让转交给刘金娥。 类似的事,在那个年代不算少。 台北有个叫王德才的老兵,1949 年走的时候,老婆刚怀了孕。 1990 年回去,儿子都四十多了,老婆早就成了村里的五保户,见了他只说 “孩子大了,你回吧”,连门都没让进。 这些老兵,就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一半落在海峡这边,一半落在那边,再想凑到一起,难了。 1995 年,刘金娥在睡梦中去世,而蔡国栋是 2003 年没的,临终前让儿子把那个铜烟袋锅带回聊城,埋在了刘金娥的坟前。 烟袋杆上的 “栋” 字,终于和这片土地融在了一起。 这就是台湾老兵们的故事。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0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