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杨显东参加会议,竟第一个站出来批评“学习大寨”是有问题的。 杨显东,1902年出生在湖北仙桃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民家。小时候帮父母干农活,深知农民的苦。他硬是靠自己考上了南京金陵大学农科,学棉花和蚕桑。 1927年毕业后,他没去大城市享福,而是回了湖北老家,搞棉花试验场,带着农民种高产棉花。后来,他还跑去美国康奈尔大学拿了个博士学位,研究棉花育种和分级。 1937年回国,正赶上抗战,他忙着组织棉花生产支援后方。新中国成立后,他当过农业部副部长,全国棉花研究所就是他牵头搞起来的。这家伙一辈子都在跟农业较劲,接地气得很。 “学习大寨”这事儿,得从山西大寨村说起。那地方山高地贫,1950年代开始修梯田、改河道,粮食产量蹭蹭上涨。毛主席看了很高兴,说“农业学大寨”,全国都得照着干。 到1970年代,这成了农业的“金字招牌”,各地争着学大寨的“硬干”精神。可这模式真有那么神吗?杨显东看不下去了。 1972年,杨显东已经70岁了,但脑子还清楚得很。那年,他在一次会议上听大家吹“学习大寨”吹得天花乱坠,心里憋不住了。他站出来说:“这模式有问题!” 他不是空口白话,而是拿出了实地考察的证据。原来,他去过大寨,看到那儿的梯田看着壮观,可庄稼长得稀稀拉拉,土壤硬得像石头,农民日子还过得紧巴巴。 他发现,大寨的高产数据水分太大,压根儿不靠谱。杨显东直接点名,这种一刀切的推广就是在瞎折腾,害苦了农民。 杨显东研究农业几十年,走过全国各地,明白啥模式适合啥地方。大寨那种不顾实际、硬来的做法,他早就看不顺眼。 他在会上说:“农业得讲科学,不能瞎搞一气。”这话听着简单,可在那个年代,敢公开唱反调,得有真胆量。他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真心觉得这事儿害了农民,得改。 杨显东这一嗓子喊出来,会场炸了锅。有人支持,说他讲得有道理;也有人急了眼,觉得他在砸大寨的招牌,间接质疑上面的政策。 可他不怕,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他的发言后来被整理成材料,发给了更多人看。这事儿就像开了个口子,让大家开始琢磨:大寨模式是不是真有问题? 到了1981年,国家开会正式承认,大寨确实存在产量虚报、破坏生态等问题,跟他当年说的差不多。政策也开始调整,不再一味推大寨模式,而是鼓励因地制宜。 杨显东没停下脚步,晚年还搞棉花学会、带学生,强调农业得靠科学。他1998年去世,96岁,留下的不只是成果,还有那股实事求是的精神。
1972年,杨显东参加会议,竟第一个站出来批评“学习大寨”是有问题的。 杨显东,
暖阳温暖人心
2025-07-16 10:23: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