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了!近日,乌克兰前武装部队总司令扎卢日内认为,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长期疲惫不堪和缺乏装备的背景下,乌克兰军队无法在前线长时间抵抗。 作为乌克兰前军方 “一把手”,扎卢日内的这番表态绝非偶然。2024 年,他因健康问题卸任总司令一职,转而担任驻英国大使,但始终密切关注战场动态。 今年 5 月,他在接受英国《经济学人》采访时直言,乌军 “人口和经济已无法支撑长期战争”。而随着 2025 年夏季俄军攻势加剧,扎卢日内的担忧正在变成现实。 先看装备缺口。乌军主力装备严重依赖西方援助,而美国在 2025 年 7 月突然暂停部分军援,包括 “爱国者” 防空导弹、155 毫米炮弹等关键物资。 尽管北约紧急协调德国、挪威等国补位,但新装备交付周期长达数月。前线部队叫苦不迭:某机械化旅旅长向《乌克兰真理报》透露,其麾下豹 2A6 坦克因缺乏备件,半数已无法作战。 更严峻的是人员消耗。持续三年半的战争已导致乌军超 40 万人伤亡,国内适龄男性锐减。为填补缺口,乌政府将征兵年龄从 27 岁降至 25 岁,甚至计划征召罪犯入伍。 即便如此,顿涅茨克前线仍出现整连士兵因疲劳过度集体离岗的事件。扎卢日内曾在 2023 年警告,北约战术手册 “已不适用于俄乌战场”,如今这一判断被彻底验证。 战场态势也印证了扎卢日内的担忧。2025 年 7 月,俄军在南线发起大规模攻势,采用 “无人机 + 小分队” 战术突破乌军防线,前锋距扎波罗热市仅 26 公里。 与此同时,苏梅州方向俄军装甲集群单日推进 5.8 公里,创下开战以来最大突破纪录。乌军虽在局部发起反击,但缺乏空中掩护和重火力支援,往往刚夺回阵地就被俄军炮火压制。 这种困境在高层决策中也有体现。泽连斯基政府近期频繁调整战略:一方面要求前线死守顿巴斯,另一方面又秘密与俄方接触探讨停火条件。 而扎卢日内作为前总司令,其言论无疑加剧了内部焦虑。有分析指出,他此时公开承认 “无法长期抵抗”,既是对现实的无奈接受,也暗含对西方军援不力的批评。 更麻烦的是,乌军士气已濒临临界点。哈尔科夫前线士兵在社交媒体抱怨,“每天只能领到 3 发炮弹,却要面对俄军 10 倍火力”。 后方民众反战情绪高涨,56% 的受访者支持通过谈判结束战争。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让扎卢日内的警告显得尤为刺耳。 当然,乌克兰并非毫无还手之力。2025 年 6 月,乌军发动 “蛛网” 行动,以 117 架无人机远程突袭俄机场,宣称摧毁 41 架战机。 7 月 1 日,更有无人机集群穿越 1300 公里袭击俄导弹工厂,展示了一定的战术创新能力。但这些局部胜利无法扭转整体颓势,尤其是在俄军启动 “新朱可夫” 莫尔德维乔夫的指挥体系后,乌军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 扎卢日内的表态,本质上是对乌克兰战争前景的一次 “战略预警”。他的话虽刺耳,却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西方援助缩水、俄军战力提升的双重挤压下,乌军的防御体系正在加速瓦解。
这是个一直无法理解的问题,最近乌克兰武装部队在清理阵地的时候,又俘虏了不少俄军士
【9评论】【1点赞】
李仁学
查公公又出来放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