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对美国的所有策略,目的都不是为了消灭美国,或者说不能消灭美国,而是为了增加美国的社会运作成本。同样,中国的稀土禁运,不是,也不可能消灭美国的军事能力,但是可以大大的增加美国军事能力的运营成本。 这一整套战略思维,在2018年美国主动挑起的贸易摩擦中,得到了最清晰的体现。 面对美国挥舞过来的关税大棒,中国并没有选择硬碰硬地全面对抗,而是采取了精准的反制措施。 中国的反制关税,巧妙地对准了美国的大豆、玉米等农产品,这些产业直接关系到美国部分州的票仓稳定。 这一招精准地打在了美国的软肋上,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动用国库,拿出数百亿美元来补贴蒙受损失的农民。 这笔巨额的补贴,就是中国强加给美国的第一笔显性成本,而贸易摩擦造成的经济放缓和物价上涨,则是更深层次的隐性成本。 当贸易施压未能奏效后,美国将战场扩大到了科技领域,试图通过封锁华为来遏制中国的技术崛起。 这是一种旨在从根本上动摇中国未来发展根基的极限打压。 面对这种封锁,中国将外部压力转化为了内部革新的强大动力,举国上下开启了技术自主的攻坚战。 我们投入巨资扶持半导体产业,加速研发自己的芯片和操作系统,华为的麒麟芯片就是这场反击战的标志性成果。 反观美国,其科技企业因失去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而收入锐减,这无疑是一种自损八百的战略。 在全球布局上,中国走的也是一条与美国截然不同的道路,我们专注于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我们投资数十上百亿美元在非洲和东南亚修建港口、铁路,为当地创造就业和财富,构建的是一个合作共赢的网络。 美国为了应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影响力,只能不断增加其在全球的军事部署,维持一个耗资巨大的军事同盟体系。 中国每在海外建成一个经济合作的港口,美国可能就需要多派出一支舰队去监视,这种成本消耗是极不对等的。 还有稀土,这是我们手中一张最具威慑力的牌。 稀土是美国军事工业的命脉,从F-35战斗机到精确制导导弹,几乎所有尖端武器的生产都离不开它。 中国掌握着全球绝大部分的稀土精炼产能,这意味着我们掌握了美国军事工业生产成本的调节阀。 通过实施出口许可制度,我们可以在必要时,让美国军工企业获得关键材料的成本翻倍,甚至面临断供的风险。 美国虽然意识到了,但想要重建一条独立自主的稀土供应链,不仅需要耗费上千亿美元的资金,还需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所有这些成本,无论是贸易战的补贴、科技战的研发投入,还是地缘博弈中高昂的军费,最终都汇集到了美国的国家账本上。 到2024年,美国的联邦债务总额已经突破了三十五万亿美元,这个数字是其所有战略行动背后最沉重的代价。 庞大的债务正在持续不断地消耗美国的内力,迫使其在维持全球霸权和解决国内民生问题之间做出痛苦的抉择。 所以,中国的策略并非寻求一战定胜负,而是一场比拼耐力与智慧的持久战
美国现在斗的不是伊朗,也不是俄罗斯,是我们!但相反的是,咱们的目标不是非得跟美国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