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华人表示“中国人不要太自大,美国之所以去工业化,是因为钢铁,机电,军工,

画画的本本 2025-07-15 12:02:18

一位美籍华人表示“中国人不要太自大,美国之所以去工业化,是因为钢铁,机电,军工,这些都是低附加值产业,一旦进入战时,分分钟都可以拉爆中国”。不知道这些美国华人,到底是哪里来的勇气,要知道工业制造不是搭积木,即使能够恢复产业,也很难适应当下的科技发展。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前两天刷到一个美籍华人的言论,说中国人不要太自信,美国之所以“去工业化”,是因为钢铁、机电、军工这些产业附加值低,真要打仗,美国随时就能把制造业重启,把中国“拉爆”。 说实话,看到这种说法,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也不知道这些人哪来的底气,难道真以为制造业还能像上世纪那样一声令下就原地复活? 先说美国当年主动“去工业化”的那波操作。那些年美国觉得搞金融和高科技更赚钱,传统制造业利润薄、麻烦多,于是大量工厂外迁,机器设备也随之报废或卖掉。 原本一大批有经验的工程师、技工被迫转行,技术传承和产业基础都慢慢流失。短期内美国确实赚到了快钱,可几十年后回头一看,制造业这块“地基”已经塌方。 现在美国想重新搞制造业,才发现难度比想象中大得多。这不是买几台设备、盖几座厂房就能解决的事。产业链全球化之后,每一道工序都嵌在复杂的国际分工里,缺哪一环都得依赖别人。 拿稀土来说,美国以为靠砸钱就能自己炼,结果发现工艺、设备、人才都跟不上,连像样的工人都招不齐。机器可以进口,技术却没那么容易补回来。 而且美国的社会观念早就变了。现在年轻人追求的是金融、IT、咨询,愿意进工厂的越来越少。招不到工人,不少企业干脆用临时工甚至童工,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支撑起高质量制造业。工人的老龄化、技术断层、产业链流失,这些都是几十年“去工业化”带来的后遗症。 有些人说,关键时刻美国肯定能重启制造业,只要有钱、有需求,什么都能造出来。事实真有这么容易吗? 德国就是个对比。德国虽然经历了产业转型,但一直死死抓着自己的机械、化工、精密制造,工匠传统一代代传下去,企业重视工人培训,技术和经验根本没断。美国这边,老一代工人退休了,年轻人没人肯接班,哪有那么多底子可以随时“重启”? 更别说产业链的复杂性。现在全球制造业分工精细,原材料、零部件、设备都可能来自世界各地。 美国本土的供应能力严重不足,很多关键环节还得靠中国、东南亚、欧洲。基础材料一旦跟不上,哪怕有厂房也只能干着急。 说到底,制造业不是拼一时的投入,而是看能不能把基础打扎实。中国这些年之所以能成长为制造业大国,靠的是完整的产业链、持续的工人培养、和技术积累。美国失去的不光是工厂,更是整个产业的根基。短短几年是补不回来的。 所以,那些说美国要是“翻脸”就能一夜恢复制造业的说法,真是想当然。产业体系的重建,需要政策、资金、人才、时间全部到位,还要社会氛围转变,鼓励更多年轻人愿意进工厂、学手艺。否则再多资本和技术,也只是空中楼阁。 你觉得美国能不能真的“拉爆”中国的制造业?

0 阅读:47
画画的本本

画画的本本

画画的本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