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果终于显现了!印度现在几乎成了外资的“坟地”了!印度先以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比如

苔藓芳草峦 2025-07-15 11:34:09

恶果终于显现了!印度现在几乎成了外资的“坟地”了!印度先以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比如说减税、低价的地皮、专门对接机构等方式把外国企业骗进印度,叫企业先把工厂建起来,印度甚至会大发善心给外国企业低价贷款。 那些被 “14 亿人口红利” 吸引来的企业,起初都以为找到了财富密码。 英国沃达丰 2007 年斥资 111 亿美元布局电信市场,通过开曼群岛的合规操作降低成本,这在全球商业版图里本是常规操作。 可印度税务部门却拿出了自己的 “规矩”:只要交易涉及印度资产,就得缴税。 当企业凭借国际惯例胜诉后,印度国会直接修改税法,将追溯期拉长到 50 年,硬生生让沃达丰从赢家变成输家,最终只能用 35.8% 的股份抵债。 这种 “事后改规则” 的操作,像一把突然落下的刀,斩断了外资对规则的信任。 在消费电子领域,中资企业的遭遇更具代表性。 小米曾靠着高性价比在印度手机市场占据近四分之一份额,可 2022 年一笔 48 亿人民币的正常汇款,被贴上 “非法” 标签冻结至今。 印度方面无视其中 84% 是高通专利费的事实,执法如同突袭,法院申诉也成了走过场。 OPPO 被指逃税 38 亿,vivo119 个账户遭查封,资金链如同被掐住的喉咙。 这些企业从市场宠儿到举步维艰,只用了短短几年,而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当印度觉得外资 “赚够了”,就会用各种名义重新分配利益。 汽车行业的外资撤离,则更像一场止损之战。福特在印度经营十年,投入的资金足够建起两座现代化工厂,最终却在 2021 年带着 19 亿美元的亏损离场,光是遣散员工就花了 2 亿。 哈雷戴维森的金奈工厂、家乐福的孟买门店,都逃不过 “低价甩卖” 的结局。 这些曾经想在印度长期扎根的企业,最终发现这里的市场潜力再大,也抵不过政策的反复无常 —— 今天的补贴可能是明天的枷锁,承诺的优惠随时会变成新的税负。 日本铃木和德国博世的经历,撕开了技术领域的博弈真相。 铃木为保住补贴,被迫将核心省油技术的转让比例从 30% 提高到 51%,利润直接缩水四成;博世 2023 年关闭三家印度工厂,亏损 2 亿欧元,只留下一句 “政策比季风还善变” 的感叹。 当技术成为被索要的筹码,合作就变成了单方面的索取,外资自然会选择用脚投票。 这些事情的背后,是信任的崩塌 —— 当印度把外资当成可以随意收割的 “摇钱树”,而不是需要共同培育的 “合作伙伴”,再庞大的市场也会变成无人敢涉足的荒原。 资本的天性是追逐稳定,而非赌博。 印度或许能靠短期政策吸引来一时的热闹,但当规则变成可以随意揉捏的橡皮泥,那些曾经涌向这里的资金,终会流向更讲规矩的地方。 这不是外资的损失,而是印度亲手关上了一扇本可以通往更广阔未来的门。 印度这么做,其实是在砸自己的招牌。 它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本来就很依赖外资,可现在用这种 “先拉进来再收割” 的方式对待企业,谁还敢来? 市场潜力再大,规则说变就变,企业进来不是赚钱,是来担风险的。 有网友表示,印度这波操作真是看傻了,合着外资进来就是给它送钱的?先给点甜头上赶着拉人,等企业把家当都搬过去,立马露出真面目。 还有的网友表示,今天改个税法追五十年的税,明天冻结账户说非法汇款,连公司高管都得它指定,这哪是营商环境,分明是设局坑人。 也有的14 亿人的市场再大,也架不住这么折腾。资本又不傻,谁愿意把钱扔到规则说变就变的地方?印度这是自己砸自己招牌,再这么搞,以后怕是真没人敢来了。 那么你们觉得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夏日旅行攻略#

0 阅读:0
苔藓芳草峦

苔藓芳草峦

苔藓芳草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