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4 日,俄罗斯国防部通报称,格拉西莫夫深入 “中央” 集团部队在红军城方向的作战区域,不仅听取前线指挥官的实时战报,更当场部署新作战任务。 俄军虽在 7 月 13 日宣称控制了两个战略居民点,并摧毁乌军两套 “爱国者” 防空系统,但乌克兰方面披露,过去 24 小时内前线爆发 200 次战斗,乌军防空部队击落数百架俄军 “见证者” 无人机。 这种 “你占一村我夺一堡” 的消耗战,暴露出俄军推进速度的迟滞。格拉西莫夫的亲征,或许正是为打破这种僵局 —— 通过直接指挥资源调配,试图在红军城方向打开突破口。 然而,俄军的压力远不止于战场。就在格拉西莫夫抵达前线的前两天,俄海军副司令古德科夫于库尔斯克前线遭乌军精确打击身亡,此事件无疑将矛头指向了俄军内部的情报泄露问题。 普京近期展开的 “内部清洗” 中,前交通部长斯塔罗沃伊特因贪腐案被解职后离奇自杀,折射出俄军指挥体系的深层裂痕。 这种内忧外患下,格拉西莫夫的出现更像是一剂 “强心针”,既要稳定前线军心,也要向外界展示高层对局势的掌控力。 俄国防部通报显示,格拉西莫夫此行重点检查了红军城方向的作战任务执行情况,而该区域正是顿涅茨克战线的核心节点。 结合俄军近期在该方向的密集行动,包括摧毁乌军防空系统、争夺居民点控制权。不难看出,俄方正试图通过集中兵力啃下这块 “硬骨头”。 但这种战术选择也存在风险:过度依赖单一方向突破,可能导致其他战线兵力空虚,给乌军留下反击机会。 就在格拉西莫夫视察前线的同一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向乌克兰提供新一批 “爱国者” 防空系统,费用由欧盟承担。这种西方持续 “输血” 的模式,无疑延长了乌军的防御韧性。 而北约近期在波罗的海和芬兰的密集军演,更形成对俄的战略牵制。在这种情况下,俄军若无法在顿涅茨克取得决定性进展,可能面临多线承压的被动局面。 更深层的困境在于,俄军的作战模式正遭遇瓶颈。从巴赫穆特战役的 “绞肉机” 战术到如今的居民点争夺,俄军似乎陷入 “以空间换时间” 的消耗陷阱。 尽管格拉西莫夫的部署可能带来短期战术优势,但缺乏技术代差和情报优势的俄军,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战场主动权。乌克兰依托西方提供的情报支持和防空系统,正将顿涅茨克变成消耗俄军有生力量的 “新凡尔登”。 值得注意的是,俄军内部的资源分配矛盾也在加剧。瓦格纳集团与正规军的历史积怨虽因普里戈任坠机身亡暂时平息,但前线部队的弹药补给、指挥协同等问题依然存在。 格拉西莫夫作为总参谋长,此次亲征或许也是为协调各兵种配合,避免重蹈巴赫穆特战役中因内耗导致的战术失误。 然而,所有这些努力能否改写战局? 从近期动态看,乌军不仅在顿涅茨克保持高强度抵抗,还在赫尔松、扎波罗热等方向展开袭扰。这种多点开花的战术,迫使俄军在广袤战线上疲于奔命。 而北约国家虽在军费分摊问题上争吵不断,但对乌军援的 “输血” 机制仍在持续。在这种背景下,格拉西莫夫的顿涅茨克之行,更像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豪赌。 在西方持续拱火、乌军顽强抵抗、内部问题频现的多重压力下,俄军的 “硬骨头” 攻坚战,究竟是破局之策,还是困兽犹斗?答案,或许就藏在接下来的每一次炮火轰鸣中。
7月14日,俄罗斯国防部通报称,格拉西莫夫深入“中央”集团部队在红军城
非常盘点中
2025-07-15 10:29: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