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貌不扬的国宝毛笔】 看似简单的东西也可以是伟大的发明,比如毛笔。 古人传说“蒙恬造笔”,也就是那位胜绩累累的秦朝大将军还发明了毛笔。这个传说显然不准确,现代考古发现了商代软笔字迹,证明最早的毛笔不会晚于商代。但是,“传说”不等于“瞎说”,既然古人愿意把造笔的功劳附在蒙恬身上,就暗示制笔工艺在秦朝经历过重大改进。 需要改进,就说明这个手艺活儿不简单。用什么毛制笔?软毛还是硬毛?毫毛是否需要预处理?写两笔没墨了怎么办?诸如此类难点,都需要解决。 “白马作”毛笔就是那个时代给出的解决方案。 “白马”大概是对人的称呼,可能是姓加名,也可能是单纯的名。汉代是普通百姓开始有姓氏的年代,所以我们无从得知这位制笔人究竟姓白,还是被直接唤作白马。 白马大概对自己的手艺非常自信,所以把名字刻在了笔杆上。虽说工匠在作品上留名的传统由来已久,但是从战国到汉代,我们很少在毛笔上找到人名。 白马师傅的手艺确实高超。这只毛笔用了两种毫毛,一种紫黑,一种淡黄,紫黑在内,淡黄在外,很可能考虑了软硬搭配,与现在流行的“兼毫笔”如出一辙。笔毫应该经过了预处理,去除油脂,便于书写。笔毫没有像战国时那样直接绑在笔杆外圈,而是做出较长的笔头,塞入笔杆,用丝线扎紧。笔头较长,储墨更多,不至于写两笔就要蘸墨。 以上这些技术改进,究竟哪一项是蒙恬的发明,我们暂时无法得知。但是这些新技术大多保留至今,原来毛笔早在汉代就进化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样子。 “白马作”毛笔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被临时借到中国美术馆,将展出至8月17日。在现场,你会发现这支毛笔虽然被摆在中心展厅,但是“太不起眼”,被许多观众错过了,一是因为毛笔本身其貌不扬,二是因为汉代毛笔本来就“瘦小”,自然不起眼。在纸张不流行的时代,汉字常常书写在狭窄的竹木片上,所以毛笔大多比较细。 ///“白马作”毛笔,汉代,1972年出土于甘肃武威磨嘴子49号汉墓,甘肃省博物馆藏,暂时陈列于中国美术馆“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展览8月17日结束。 王牌讲解员的一物一说 博物馆
【其貌不扬的国宝毛笔】 看似简单的东西也可以是伟大的发明,比如毛笔。 古人传
文化讲解员啊
2025-07-14 19:55: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