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澳大利亚铁矿一直拿捏中国,后来我们是怎么破的局?其实根本没有破局,只是换了个方式让澳大利亚老实而已。 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对中国有多重要?简单说,没它不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每年得消耗10亿吨以上的铁矿石,而澳大利亚占了我们进口量的六成以上。早些年,他们仗着自己矿多质好,动不动就抬价,还联手巴西的淡水河谷,搞了个“铁矿石价格联盟”,摆明了要拿捏中国。2000年代那会儿,铁矿石价格从几十美元一吨飙到近200美元,中国钢企苦不堪言,成本高得离谱,利润被压得喘不过气。 那时候的谈判有多憋屈?澳大利亚那边底气足得很,因为他们知道中国离不开他们。我们的钢企只能硬着头皮接受,签长期合同,价格还得按他们的节奏走。尤其是2010年前后,铁矿石价格简直坐了火箭,国内企业叫苦不迭,但也没啥办法。毕竟,铁矿石这东西不是随便哪都能挖出来的,澳大利亚有资源优势,话语权自然大。 不过,中国也不是吃素的。到了2020年以后,事情开始有了变化。咋变呢?不是说我们突然找到啥大矿,把澳大利亚踢开,而是用了一套“迂回战术”,让局面一点点扭转过来。核心思路就是:你不是想拿资源卡我吗?我就让你卡得不那么舒服,最后还得老老实实跟我合作。 中国开始把眼光放远,不再把鸡蛋全放澳大利亚一个篮子里。非洲的几内亚、西芒杜矿区成了新目标。那边铁矿储量大,质量也不差,虽然开发成本高点,但长远看能给我们更多选择。2020年,中国企业加大了对西芒杜的投资,虽然短时间内还不能完全替代澳大利亚,但这信号很明确:我们不是非你不可。巴西那边也加了把劲,淡水河谷的产量提上来,中国顺势多签了点合同。澳大利亚一看,市场份额有被分走的苗头,自然得掂量掂量。 再说国内,中国自己也不是没矿。辽宁、河北这些地方的铁矿虽然品位不高,但技术进步让低品位矿也能用起来。国家还鼓励企业多搞点矿山开发,虽然产量没法跟澳大利亚比,但多少能顶一顶。2021年,国内铁矿石产量比前几年明显多了点,这也算给自己留了条后路。进口依赖度降下来,澳大利亚的底牌自然没那么硬了。 还有个聪明招数,就是用废钢。钢铁这行有个特点,废钢回收再利用也能炼钢,而且成本比铁矿石低。中国这几年废钢产业搞得风生水起,2020年废钢利用率就上了20%以上。废钢用得多,铁矿石需求自然就少,澳大利亚的订单量也跟着受影响。他们再想随便涨价,市场可不一定买账了。 最狠的还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中国有全球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市场,这是个大杀器。2020年后,国家开始对铁矿石价格动手脚,不是直接压价,而是通过期货市场和政策调控,把价格波动控制在合理范围。大连铁矿石期货市场这几年越来越成熟,给了我们更多话语权。澳大利亚那边一看,价格不是他们说了算,慢慢也就没那么嚣张了。 这几招下来,效果还真不赖。2020年之前,铁矿石价格动不动就破200美元一吨,2021年最高也就230美元左右,之后就稳住了,2022年均价掉到120美元左右。虽然也有全球经济波动的原因,但中国这一套组合拳明显让澳大利亚的议价能力弱了不少。他们的出口量没少,但赚的钱没以前那么夸张了。2022年统计,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占比从60%多降到了55%左右,巴西、非洲的份额上来了。 澳大利亚也不是傻子,他们心里清楚,中国市场丢不起。全球铁矿石需求最大的就是中国,占了一半以上,他们要是真跟中国闹僵,矿卖给谁去?欧洲、日本这些地方需求量有限,印度又没完全起来。加上中国这一系列操作,他们的市场压力大了,慢慢就得调整态度。不是说他们不想拿捏了,而是拿捏不下了,只能老老实实谈合作。 这事儿反映了中国在全球资源博弈里的思路:不硬刚,但也不示弱。靠的是战略眼光和统筹能力。多元化采购是给自己找退路,国内挖潜和废钢利用是打基础,市场调控是抓主动权。一步步来,不急不躁,最后让对手自己服软。这种方式比直接对抗省力多了,也更符合长远利益。
澳大利亚给了明白回话!在美国国防部负责政策的副部长科尔比向澳大利亚和日本官员施压
【23评论】【18点赞】
贺兰山
谈判时底牌漏给别人了,再加上房地产火热,价格虚高。现在疫情之后房子卖不动了,钢厂都要倒闭,他还卡个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