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刷《康熙王朝》时,发现年轻时没看懂的道理:人在高位待久了,难免会生出“上帝视角”,在他们眼里,人渐渐不再是活生生的个体,而变成了棋盘上的棋子。
康熙明明知道苏克沙哈是忠臣,却为了稳住鳌拜不得不将他处斩;清楚朱国治的忠诚,可在吴三桂的威胁下,还是只能牺牲他换取时机;就连从小一起长大的魏东亭,他也在府中安插眼线暗中监视。周培公的委屈他看在眼里,却为了朝堂平衡将其冷藏至死,即便对方死后为他守灵,生前也未曾给予半分优待。甚至亲生女儿蓝齐儿,都成了稳住准格尔的棋子,只为日后能彻底平定边疆。
他并非冷血,只是站在帝王的位置上,不得不做出选择——不这样做,江山可能就不再姓爱新觉罗。孝庄太后从小教他的,从来不是儿女情长,而是“开上帝视角”的帝王术:不能被私情左右,要做“孤家寡人”。就像顺治因董鄂妃动情,与“棋子”产生共情,最终差点动摇国本,这正是孝庄最忌惮的。
她甚至不让苏麻喇姑对康熙有非分之想,不是两人不合适,而是怕康熙因私情变得心软。在这种严苛的培养下,康熙真的没被感情裹挟,没对棋子产生共情,最终成了孝庄期望的“恩威并施”的政治家。
而那些官员也似乎有当棋子的自觉:知道何时补位、何时隐退、何时该为大局牺牲。这让我终于明白,身居高位者的残酷并非天性,而是位置所迫——他们明知伤害他人,却不得不把人当棋子,否则可能全员覆灭。所谓“孤家寡人”,或许就是站在权力顶峰的无奈,既要守住江山,就不得不收起共情,在棋盘上步步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