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湖南一名机枪手因伤掉队,为了躲避日军,他和副手一起绕道,途中忽然传

优优谈过去 2025-07-14 10:47:48

1945 年,湖南一名机枪手因伤掉队,为了躲避日军,他和副手一起绕道,途中忽然传来怪声儿,他探头一看,不禁倒吸一口冷气:一群日军正在空地上吃饭,足足有 100 多人!这可怎么办?副手问他。他一咬牙:干![凝视] 那天傍晚,国民革命军第74军机枪手曾岳峰和副手陈百川刚刚甩掉追兵,钻进了湘北山区的密林。两人都没想到,更大的危险正在等着他们。 透过树林的缝隙,他们看到山谷里竟然驻扎着一支日军骑兵队伍,100多名日军士兵正围着几口大锅吃晚饭,战马拴在不远处的树林边,武器整齐地架在三十米开外。 陈百川悄悄数了数弹药,脸色变得苍白,他们只剩下10个多弹匣,每匣30发子弹。面对这么多敌人,这点弹药根本不够用。 但真正让两人愤怒的不是敌众我寡,而是日军饭盒里飘出的香味,那是腊肉的味道,分明是从湖南老乡家里抢来的年货。曾岳峰还看到一个日军腰上别着铜烟杆,和自己村里张家祠堂李叔公的一模一样。 “打不打?”陈百川压低声音问。 曾岳峰看着远处的敌人,右手小指轻微颤抖着。那根手指在南京保卫战时被弹片削断,每到这种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抖动。 “打!”他咬牙说道。 两人悄悄移动到上风口的岩石后面,这个位置很关键,射击时扬起的尘土会被山风吹向日军阵地,不会暴露他们的位置。 下午5点17分,战斗在一声枪响中爆发,曾岳峰首先瞄准了日军军官,三发点射准确命中。这是他们在上高会战中总结的经验,先打军官,让敌人失去指挥。 日军立刻陷入混乱,有人扑向武器架,更多人本能地趴进饭锅边的排水沟里。但最要命的是,受惊的军马开始四处乱跑,直接冲垮了日军的重机枪阵地。 陈百川趁机用长点射封锁通往武器架的小路,两人配合默契,形成了交叉火力。每当日军试图反击时,他们就迅速转移阵地,让敌人找不到准确的射击目标。 战斗持续了20多分钟,两人一共变换了三次射击位置,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当日军终于组织起有效反击时,他们已经沿着预定路线撤离了。 “我们跑出三里地还能听见爆炸声。”曾岳峰后来回忆说,那是日军慌乱中踢翻的煤油炉引燃了弹药箱。 这次战斗的结果让人意外,后来统计日军阵亡27人,损失战马13匹,整个部队被迫延误了两天的行军计划。而两名中国士兵除了消耗了大部分弹药外,毫发无伤。 战斗结束后,曾岳峰和陈百川昼伏夜行七天,终于在溆浦县追上了部队。他们的这次行动被收录进军事档案,但当时两人并不知道自己创造了怎样的战绩。 令人遗憾的是,这场战斗发生三个月后,陈百川在芷江战役中牺牲了。曾岳峰将战友的遗物——一个刻着“还我河山”的铜弹壳,终生带在身边。 多年后当曾岳峰已经91岁高龄时,他向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讲述了这段往事。老人用颤抖的手指着泛黄的照片,每个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 抗战期间的中国军人虽然装备简陋,但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巧妙的战术,同样能够创造奇迹。两个人、一挺机枪,在绝境中重创敌人,这种以弱胜强的战例在抗战史上并不罕见。 真正的英雄不一定要在大会战中冲锋陷阵,有时候一次小规模的遭遇战,同样能够体现中国军人的血性和智慧。 这场发生在湘北山区的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意义重大。它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更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 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时,不禁感叹那个年代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他们用血肉之躯守护着民族的尊严,用智慧和勇气诠释了什么叫做“还我河山”。 你觉得在那个年代,像曾岳峰这样的普通士兵,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绝境中依然选择战斗?   信源: 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员会——抗战老兵曾岳峰与他的烽火岁月;抗日战争纪念网——八千里路铁与血 抗日老兵曾岳峰杀敌的传奇故事

0 阅读:0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