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古德伍德速度节结束了,我的“梦想清单”中被划掉了一项。我们带着一台中国车,在万千车迷面前展示,并且跑了8次爬山赛,有5次都出现在了全球直播中,我大概有以下几点心得:
其一,他们也在期待。
过去四天,无数外国观众围着我们的展台,看车、拍照、提问。我听到最多的不是“这是什么车”,而是“是不是那台1548马力、纽北7分04秒的电车”“是不是还有一款的销量3分钟20万台”。这些原本只在中文社交媒体上传播的数据,已经到了国际友人的耳朵里了。
对我而言,这次和SU7 Ultra一起出现在速度节,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亮相,而是一次信息差的反转。当我们还在讨论“我们该怎么被看见”时,其实很多人早就看见我们了。
其二,我们报名了,但没有做出计时圈。
Motorsport UK在今年引入了新规:参加古德伍德爬山赛的车辆的车重必须在2吨以内。SU7 Ultra是2360kg,被挡在了规则外。2023年,重2300kg的Rimac Nevera跑出了49秒32的成绩,成为古德伍德历史上最快量产电车,但那时规则还没收紧。
这次一共跑了8次展示圈,我们预估最快是51.66秒——车的电量不在90%以上、轮胎是在纽北跑过的旧胎,副驾还带着乘客。但在这种状态下还能做到这个成绩,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如果允许参赛、全力冲刺,我们有机会打破纪录。
但规则就是规则。
它提醒我们一个现实:中国车哪怕实力到了,但只要门槛轻轻一抬,依旧能被挡在外面。
这就是当下的汽车文化的语境:一边是我们要学会在既有的西方规则下参与;另一边,是我们要思考有没有可能制定一些自己的游戏规则,把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已经在跟古德伍德沟通,看看我们是否能通过改装,以个人身份再参加明年的正式爬山赛。也欢迎大家给建议——SU7 Ultra原型车是1.9吨,那能不能通过合法合规手段,以我们现有的经济能力和技术力,把量产版减重到2吨以内?我们愿意做这个尝试。
其三,我们仅代表我们自己。
这次的参展,是我和古德伍德Motorsport Team沟通了很久才争取到的机会。我们没有厂家背景,所有人都是自发自费。也正因此,我们可以坦然说:只要车好、被古德伍德认可,不管来自哪个品牌,我们都愿意带去。只不过今年,正好是小米SU7 Ultra。
但我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让中国车出现在应该被看到的地方。
这和任何一家公司都无关,是和我的价值观有关,在我的三观之外的事我不会做。
而这次的经验也再次印证一个事实:良性传播带来的,是整个中国品牌集体受益,尽管我解说的古德伍德官方中文直播间,被连续举报封禁了数次,一天比一天长,最长的封禁时间长达24小时。
请记住,别做那种“霍元甲刚打败外国大力士,然后同行就开始轮番挑战霍元甲”的事,只有桌子大了,上桌吃饭的人才会越来越多,别一开始就想着把桌子砸了。
其四,出门在外靠朋友。
莲花借了我们充电转接头,奥迪和奇瑞借了头盔,腾势帮我们找了易拉宝供应商,还有很多中国朋友看到我们在古德伍德的消息后,专程来展台帮忙向外国人介绍车辆,全是自发的,没有安排也没有回报。
TEAM CHINA ULTRA EV,从一开始的3个人,变成了速度节最后一天的十几个人,所有真正在乎这件事的人,都临时结成了一个共同体。
其五,中国汽车文化正在成形,而且不是靠任何一个人或品牌完成的。
有人说“中国没有汽车文化”,我不同意。中国可能没有欧洲那种百年传承的传统汽车文化,但我们从来不缺人去写自己的文化,只是这件事从来不轻松。
我做了十多年汽车内容,最开始我是转述者,把国外的好故事讲给观众听;后来是讲述者,说出我们自己的声音;而今天,我和朋友们一起,终于成为了写入这场叙事的那一批人。
不是唯一一批,也不应该是。但我们愿意做先动手的那几个。
勒芒冠军罗曼·杜马在今年古德伍德爬山赛夺冠后,我去采访,他对我说:“中国人喜欢赛车,太好了。”
这给了我一种切实的感受。
中外关于汽车文化的信息差还在,但隔阂正在消失。只要有人在行动,这种变化就会继续发生。
我相信,等到“中国车受邀参加古德伍德”这件事变得不再值得上热搜的时候,我们,就真正走出来了。
老陈带你看古德伍德速度节古德伍德速度节车叙[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