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年5月,宋武帝刘裕临终前,让大臣们辅佐太子刘义符,若有不测檀道济可领兵入卫

帝王八卦 2025-07-14 04:30:19

422年5月,宋武帝刘裕临终前,让大臣们辅佐太子刘义符,若有不测檀道济可领兵入卫。两年后,檀道济率兵入京,可却是参与宫廷政变,与三大臣合谋废帝。 刘裕给刘义符留下的四个顾命大臣是:司空徐羡之、尚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 徐羡之出身东海徐氏,虽非顶级门阀,却以干练务实深得刘裕信任,自刘裕镇守京口时便追随左右,是寒门的代表。 傅亮博览经史,擅长文书典制,主持了刘裕受禅代晋的全过程,是依附刘裕的文人代表。 谢晦来自陈郡谢氏,是门阀士族的代表,刘裕重用他意在安抚江左世家; 而檀道济则是纯粹的军功集团骨干,他从北府兵普通士卒成长为 “所向无前” 的名将,手中掌握着建康周边最精锐的禁军力量。 刘裕将四位大臣分为内外两套班底:徐、傅、谢三人在中枢决策,檀道济领兵在外镇守广陵,形成 “内有谋主,外有强援” 的格局。 刘义符即位后,是为宋少帝。这位少年天子很快暴露了致命的性格缺陷。 在为刘裕服丧期间,刘义符竟在宫中开设市场,亲自扮演商贩叫卖;与侍从通宵达旦地嬉戏,将皇家园林改为跑马场;对于边境告急的军报,往往随手丢在一边。 此时北魏趁刘裕新丧,大举南侵,司州、兖州相继失陷,镇守滑台的名将毛德祖战死。前线军情急如星火,而少帝却在华林园建造 “列肆”,模仿民间集市取乐。《 徐羡之多次入宫劝谏,却被少帝以 “老臣多事” 驳回。 傅亮试图引经据典规劝,反遭少帝戏谑:“傅令公莫非想学孔夫子周游列国?” 谢晦见言语无效,索性以 “领军出镇” 为名,移镇荆州观察局势。此时的檀道济正镇守广陵,他多次遣使入京打探消息,得知少帝竟将刘裕留下的宿卫旧部随意撤换,改用自己的东宫玩伴,很是不满。 424年春,徐羡之在密室召集傅亮、谢晦商议,三人达成共识:若放任少帝胡闹,不仅刘裕创立的基业将毁,他们作为顾命大臣也难逃追责。但废立之事非同小可,必须获得军队,三人想到了手握兵权的檀道济。 檀道济接到徐羡之的密信时,正在广陵检阅水师。信中徐羡之并未直接提及废帝,只说 “主上失德,社稷将危,愿将军入朝共商国是”。 檀道济陷入沉思:他从北府兵普通士卒起步,全靠刘裕赏识才得以封侯拜将,按理应誓死效忠刘氏。但一年多来,少帝的种种作为让他心寒,曾在北伐中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十余名部将,只因劝谏少帝节制游乐,便被罢官流放。 就在檀道济犹豫时,傅亮亲自来到广陵,两人聊了许久后,檀道济决定参与。 七月的一天,檀道济率精骑三千秘密抵达建康城外。徐羡之早已安排好内应,打开承明门迎接。 四人在领军将军府连夜制定行动方案:谢晦领兵控制皇宫各门,傅亮持节入宫宣读废诏,徐羡之坐镇台城指挥全局,檀道济则率亲兵 “保护” 少帝。 废帝仪式上,檀道济按剑立于阶下,看着徐羡之将少帝贬为营阳王,迁往吴郡安置。 当傅亮提议另立刘裕第三子刘义隆时,檀道济提出唯一条件:“必须善待营阳王,否则吾当血溅朝堂。” 徐羡之表面应允,暗地里却命人在途中将刘义符刺杀。这一背约行为,为日后的清算埋下伏笔。 表面看,废黜刘义符是顾命大臣对失德君主的 “正义之举”,实则反映了南朝初年皇权与士族、军功集团的博弈。 徐羡之与傅亮代表的寒门,担心少帝亲政后重用外戚和东宫旧人,动摇自身权力;谢晦代表的士族,则希望通过更换君主改善士族在新朝的处境;而檀道济的参与,其实是军功集团对自身利益的维护。 刘裕死前留下的“四大臣”体系,本意想让寒门大臣制约士族,又想让武将制衡文臣,却未考虑到当君主失去权威时,这套制衡机制会迅速转化为负面力量。 刘义隆即位后,表面上对四位顾命大臣加官晋爵,暗地里却在培植势力。 426年,刘义隆以 “弑杀营阳王” 为由,诛杀徐羡之、傅亮,谢晦举兵反叛兵败被杀。唯有檀道济因 “废昏立明” 之功及手握兵权,得以暂时保全。 但檀道济最终仍未逃脱猜忌 ,436年,宋文帝病重时,听信谗言将檀道济及其子十一人全部处死。临刑前,檀道济怒目圆睁,将头巾掷于地:“乃坏汝万里长城!” 这场废帝事件深刻影响了南朝的走向,开了 “大臣可废黜失德君主” 之例,此后南朝四朝共有超过十位皇帝被废杀。 当453年,宋文帝刘义隆被其子刘劭弑杀时,史官写下意味深长的评语:“昔营阳之废,起于群公;元凶之祸,始于冢嗣。祸福相倚,岂非天道?” 刘宋王朝这段始于顾命、终于喋血的历史,让人唏嘘不已。

0 阅读:5
帝王八卦

帝王八卦

皇帝们的私生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