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为了拉拢张伯苓南渡,蒋校长连续两次登门拜访,却被张伯苓以身体不好为由拒绝。后来,当张伯苓重新回到南开大学,却被学生们怒斥是战犯,要求立即对他进行处决。 张伯苓,1876年出生在天津,年轻时满腔热血,考进北洋水师学堂,想学开军舰报效国家。1894年甲午战争,清朝海军惨败,他亲眼见到军舰上士兵吊儿郎当,有的还抽大烟,哪有半点战斗力。1898年,中英签《威海卫专约》,英国海军接管港口,人家军容整齐,他心里不是滋味。从那刻起,他认定国家要强,靠的不是军舰,是教育。 1898年,张伯苓投身教育,跟好友严修在天津办私塾,几间破屋子,几张桌子,就这么起步。他教英语、数学、体育,啥都干,带着学生接触新思想。1904年,他攒钱办南开中学,当了首任校长。他不光教书,还教做人,课程里加科学、体育,培养了不少人才,比如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张伯苓不满足于中学,他想办大学。1919年,南开大学在天津成立,第一年才96个学生。他当校长,定下“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要学生有公德、有能力,还得跟上时代。他常跟学生聊,问他们想干啥,鼓励他们为国家出力。南开慢慢成了中国教育的一张名片。 1937年,日军打进天津,南开校园被炸成废墟。张伯苓不认输,带着师生南迁,先到长沙,又到昆明,跟北大、清华凑成西南联大。条件苦得要命,可他硬是保住了南开的根。抗战期间,南开培养出一堆人才,周恩来、陈省身都是他的学生。 1945年抗战胜利,张伯苓忙着重建南开。国民政府没钱,他只能自己想办法。蒋介石看中他的名气,想把南开收成国立大学,还几次请他当考试院院长。张伯苓不想掺和政治,但为了学校,只干了三个月就以身体不好辞了,跑去重庆隐居。他心里清楚,政治不是他的路。 到了1949年,国共内战快分胜负,蒋介石急了,想带一批名人去台湾。张伯苓这块金字招牌,自然是重点目标。那年,他两次亲自上门,求张伯苓跟他走。可张伯苓不干,推说身体不好。其实,他是不想走,周恩来还写信劝他留下,说“老同学不让老校长动”。他就这么留在了大陆。 1949年秋,张伯苓回到南开大学,想看看自己的心血。结果,迎接他的不是掌声,是学生的怒吼。校园里一群学生举着牌子,喊他“战犯”,还要求“立即处决”。为啥?因为他当过三个月考试院院长,学生觉得他投靠了国民党,背叛了南开。他想解释,可没人听。他只能黯然离开。 1949年后,张伯苓跟南开渐行渐远。1950年暑假,他想回南开住几天,没人搭理。10月,南开中学46周年校庆,他想参加,被说“下雨不方便”,其实是不想让他去。他只能待在家里,翻翻旧信,看看窗外。1951年2月23日,他病重去世,75岁。追悼会上,朋友说他晚年很后悔,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还被南开嫌弃。 张伯苓晚年虽落寞,但他的贡献没被忘。1989年,南开大学70周年校庆,给他立了铜像,骨灰也埋在下面。每年清明,师生都去献花。他用一生证明,教育能改变国家。
1949年,为了拉拢张伯苓南渡,蒋校长连续两次登门拜访,却被张伯苓以身体不好为由
浅笑对风吟
2025-07-13 21:04:0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