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乾隆数次来五台山,想登顶参拜五方文殊菩萨,但每次都被风雨所阻。乾隆48年春,他又来到五台山,正准备登顶时又一连几天刮风下雪。 说起乾隆皇帝和五台山,那真是缘分不浅。作为清朝最有名的“旅游爱好者”,乾隆一生六下江南,巡游五台山也不少于六次。他对五台山的执着,主要冲着那里的佛教圣地地位,尤其是想登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在佛教徒心中地位超然,乾隆身为皇帝,自然也想借此表达虔诚,顺便彰显一下自己的文治武功。 五台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确实挺“硬核”。它位于山西北部,海拔高,山势陡,天气变化快,尤其是春季,风雪说来就来。乾隆每次挑的时间,大多是春季或秋季,想避开酷暑严寒,结果却撞上了五台山的“多变脸”。比如乾隆四十八年,也就是1783年春天,他再次来到五台山,准备登顶黛螺顶。这地方有个大殿,供奉着五方文殊菩萨,是朝拜的重头戏。可惜刚到山脚,连日风雪就来了,山路湿滑,能见度低,登顶计划只能搁浅。这种情况在之前的几次巡游中也屡见不鲜,搞得乾隆是既无奈又不甘心。 有人可能会问:皇帝出行不是带一大堆人马吗?怎么连风雪都搞不定?其实,这跟当时的条件有很大关系。那会儿没有现代登山装备,也没有气象预报,遇到恶劣天气只能硬扛或者撤退。加上五台山的地形复杂,山高路险,风雪一来,安全第一,乾隆的随行官员肯定劝他别冒险。他虽然是皇帝,也得听劝,毕竟命比面子重要。 还有个说法,五台山的僧人可能也“帮了倒忙”。佛教讲究缘分,他们可能会觉得皇帝登顶受阻是天意,劝他多修德积福,别强求。乾隆是个聪明人,也信命,这种情况下,他可能就顺势接受了“天意难违”的解释,把精力转向别处,比如写诗题字,留下点文化遗产。 乾隆四十八年这次巡游,算是最有名的一次“未遂登顶”。那年春天,他带着满腔热情来到五台山,目标直指黛螺顶。黛螺顶有个“小朝台”的说法,意思是登上去就能一次参拜五方文殊菩萨,省时省力,对皇帝来说再合适不过。可惜天公不作美,连刮几天大风下雪,山上雾气弥漫,路都看不清。随行人员一看这架势,赶紧劝阻,乾隆只能在山下待着,最后无功而返。不过,这次的“失败”却意外成就了一段佳话。 虽然登顶没成,但乾隆没白来。他在黛螺顶留下了不少痕迹,比如题字、捐资修寺,表达自己的虔诚。这些举动被当地僧人和百姓传颂,渐渐就有了“皇帝被风雪阻挡”的故事。有人说,这是老天在考验乾隆的诚心;也有人觉得,这反倒显出了他的坚持——明知天气不好,还一次次来朝拜,这份执着挺接地气。后来,黛螺顶的五方文殊殿因为这段历史更出名了,成了五台山的一大亮点。 五台山的“难搞”,还真不是乾隆一个人的问题。这地方海拔两三千米,气候多变,春天的风雪、夏天的雷雨,都不是好惹的。历史上,不少朝圣者都吃过它的苦头。乾隆碰上这种天气,其实也不算倒霉,只能说撞上了五台山的“常规操作”。再加上他身份特殊,出门讲究排场,行动没那么灵活,风雪一来,只能干瞪眼。 现在的五台山,早就不是乾隆那会儿的光景了。交通方便了,天气预报准了,游客想登顶比以前容易太多。但黛螺顶的五方文殊殿,还是保留了那份神秘感。你站在那儿,听着风声,看着云雾,多少能想象乾隆当年的无奈。
嘉庆熬乾隆的策略其实很棒,只要乾隆活着一天,他就对乾隆言听计从。因为毕竟乾隆快9
【3评论】【7点赞】